【自救之路的余响】
材料一: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总算起来,洋务运动所创办的新式文化事业大约有30个,正是这一批事业打开了传统文化之外的另一片天地。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共和之路的丧钟】
材料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新建的政体有名无实。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教授柯伟林
【创新之路的探索】
材料三:“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上胜利的真谛。”
——习近平《论道路就是生命》
材料一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最可贵的性格。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材料二 “《狂人日记》里有吃人的,我要求救救孩子。”“自己背着球囊的重担,肩着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
材料一 下表为某同学进行的“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探究学习成果。
总统 | 事件 |
![]() | 这位总统“创立了美国”,被誉为“美国国父”,因为他领导了 ① ,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
![]() | 这位总统“拯救了美国”,因为他领导美国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 ② 。 |
![]() | 这位总统于危难之际大胆启动新政……新政的突出特点是 ③ 。 |
![]() | 这位总统出台 ④ ,标志着和苏联长达几十年冷战的开始。 |
材料二 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 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蔡跃蕾、张伟《史海回眸:罗斯福“新政”复兴美国》
材料三 内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和文化教育长足发展,政治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19世纪后半期,在……推动下,美国迅速完成近代工业化。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大的工业国。
——摘自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A.彻底与激进 | B.保守与落后 | C.妥协与倒退 | D.传承与创新 |
持续40多年的冷战是人类历史中的独特片段。为争夺世界霸权,同为超级大国的美国与苏联将大量国家资源倾泻到一场长期且全面的竞赛中,人为塑造了一个“割裂的世界”。虽然两次世界大战时生灵涂炭的场景并未重现,但代价高昂的国力比拼仍令国际态势危如累卵,“长和平”的面纱难掩国际社会的“长恐惧”。
在冷战结束后的30年里,美国战略界一度确信,其胜利带来的“单极优势”足以让世界长期处于“美国治下的和平”。然而,从9.11事件后漫无尽头的反恐行动和局部战争,到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再到政治、社会层面频现的制度弊病,美国的优势被不断消磨,其国内反建制民粹主义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历史并未终结”。当奥巴马的温和“变革”无法回应美国民众的急切诉求时,愤懑的特朗普扶摇直上,尝试借助“美国优先”为美霸权续命,塑造“受害者叙事”、聚焦威胁并“内祸外引”是这种理念背后的实践路径。遵循这种路径,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国如同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为彰显自己的决心与强大,手持长枪冲向风车,作为崛起力量的中国则成为这座“风车”。
——杨楠《不打“新冷战”,拜登语意深几许?》
A.得益于三大改造的完成 | B.是贯彻八字方针的结果 |
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 D.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
A.思想解放运动 |
B.文学革命运动 |
C.文化复古运动 |
D.宗教改革运动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材料一: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苟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又利于中华文化图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自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我们传承弘杨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
—摘自刘家义《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