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雅典的民主制度就是通过公民自己参与国家的各类管理机构来实现他们的民主权力的。这样,充分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使他们能以主人公的姿态为国家的兴旺发达献计献策献力……伟大导师恩格斯也认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在当时是最进步的。
——摘自宋慧娟《奥林匹亚圣火—辉映环球的希腊文明》
材料二 1689年的革命性解决方案,是一种所有英国人都能够接受的妥协。威廉和玛丽仍然行使很大的行政独立权,但从此以后,议会每年都会召开,勒紧钱袋,在公共事务的发展趋势方面互通有无。在詹姆士二世以后,没有哪一位英国国王企图摆脱议会进行统治,或是蔑视议会的存在。
——摘自【美】理查德·邓恩《现代欧洲史》
材料三 美国的民主实践是一种崭新的尝试。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美国通过革命和协商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主政体—总统制。与英国的议会制相比,美国不仅根除了“君主”“王权”的存在土壤,开启了国家元首的选举模式,而且还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使其民主形式看上去更加耀眼,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此前的英国。
——摘自孙瑛辉《论民主的多样性及其科学把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现他们的民主权力”的最高权力机构。分析“雅典的民主制度”对古希腊发展的作用。A.文艺复兴的兴起与内容 | B.文艺复兴的原因与结果 |
C.文艺复兴的形式与实质 | D.文艺复兴的内容与影响 |
A.英国殖民统治的残酷压迫 | B.英美两国民族文化的不同 |
C.北美人民独立意识的觉醒 | D.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A.推行了种姓制度 | B.受到希腊哲学影响 |
C.建立了幕府统治 | D.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
A.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扩展 | B.资产阶级革命胜利 |
C.民主自由平等的制度探索 | D.制度建设各有局限 |
A.社会政治环境稳定 | B.城市经济的发展 |
C.古典文化氛围浓厚 | D.统一帝国的建立 |
A.与社会法制化相互促进 | B.与政治民主化相辅相成 |
C.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 D.阻碍工人获得政治权利 |
A.联邦制 | B.分权制衡 | C.总统制 | D.君主立宪 |
材料一
步骤1 整理近代大事记(部分)
时间 | 历史事件 |
15世纪末-17世纪 |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
1640-1688年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1687年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 工业革命 |
1836-1848年 | 宪章运动 |
1848年 | 《共产党宣言》发表 |
材料二
步骤2 整理材料
序号 | 资料 | 出处 |
资料1 | 使用童工的法定年龄为9岁;童工的工作时间9-13岁不得超过9小时、13-18岁不超过12小时。 | 英国《工厂法》(1833年) |
资料2 | 1833年兰开郡和柴郡棉纺厂的平均工资是10先令5便士。(每周10先令的平均值实际上涵盖了男工、女工、童工的所有工资,而棉纺厂中成年男工通常只占少数,多数是女工和童工,女工的工资低于男工,童工则更低。) | 【英】爱德华·拜恩斯《英国制造业史》(1835年) |
资料3 | 英国议会关于矿山童工情况的汇报(1842年) | |
资料4 | 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为资本家进行的强制劳动,不仅夺去了儿童游戏的时间,而且夺去了家庭本身惯常需要的、在家庭范围内从事的自由劳动的时间。 | 【德】马克思《资本论》(1867-1894年) |
材料一:……西班牙人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作为回报,印第安人贡献出玉米和马铃薯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都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敦促臣民更广泛地栽培马铃薯。他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在俄罗斯,凯瑟琳大帝的医药顾问说服她马铃薯可以对抗饥荒;波希米亚与匈牙利的政府也倡导栽培马铃薯……奥地利政府威胁农民,如果他们拒绝接受这种作物,将处以40下鞭刑。战争也促使人们改变态度……到1800年,马铃薯已成为重要的新食材。
——【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三:
组别 | 历史现象 | 出处 |
第一组 | 拿破仑战争时,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第二组 | 马铃薯带来了一个帝国,“通过养活迅速增加的人口,使少数欧洲国家得以在1750年至1950年间统治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 | 【美】查尔斯·C·曼恩:朱菲、王原译:《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
第三组 | 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65-1792年五次来华,船上马铃薯常流入途经沿海城市,“爪哇薯”之名源于此。 | 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第25卷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