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操作 | 现象 |
甲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无明显现象 |
乙 |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丙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推论 |
I.向一支试管中再 加入NaCl固体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氧化铝薄膜 被破坏 | Na+或① 破坏氧化铝薄膜 |
Ⅱ.向另一支试管中 再加入Na2SO4固体 | ② | 氧化铝薄膜 未被破坏 | Na+和![]() 破坏氧化铝薄膜 |
A.14.6% | B.3.65% | C.7.3% | D.10% |
A.加热等质量氯酸钾,其中一份加入少量高锰酸钾 |
B.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
C.用红磷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D.充分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后剩余固体的质量 |
A.烧杯中热水主要起加热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
B.若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白磷在热水中也能燃烧 |
C.对比铜片上红磷和热水中白磷的现象可知灭火原理之一是隔绝空气 |
D.对比铜片上红磷和白磷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
A.发现元素周期律 | B.提出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
C.发现空气的组成 | D.提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