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②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③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④“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1.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使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上述选段对桑娜分别使用了幸福充盈的人生是值得回味的,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经历,都有难以忘怀的记忆,都有常驻心间的“味道”。食物有香甜苦辣的味道,田野有清新芬芳的味道,四季有春夏秋冬的味道,家乡有留恋怀念的味道,青春有昂扬奋斗的味道,亲情有温暖甜蜜的味道,生活有五味陈杂的味道……
古代快递什么样
①伴随电商的一路高歌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快递业,事实上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当早。一套完整的国家邮政系统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建立了。
②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叫作“驿传”或者“邮驿”,是古代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官办官管官用。其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政府的公文往来和军情传递。公文和军情对时效性的要求就非常高。那么,这套系统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
③汉代马递的最快速度是日行400里(汉代1里等于345米,400里等于138公里)。唐代则规定,每天车行至少120里,骑马180里,皇帝颁布的敕令须日行500里(唐代1里等于450米,500里等于225公里)。清代设立了军机处,传递文书的速度提高到一昼夜600里甚至800里(清代1里等于510米,800里等于408公里)。咸丰和同治时期,由于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各驿站必须接力传递讯息。
④如何保密是古代快递业十分重视的问题。为了防止泄密,古人采取了不少手段。
⑤秦代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同时对投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投递员。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写在竹简上,传递前人们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写在绢素上的则要装入书袋中。
⑥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需要囊封。封泥不仅有保密作用,还有等级之分,最高5封,最低3封,封泥越多,邮件越重要。清代邮件的封发、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更好,有“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长引隔眼”等多种装封手段。清代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
⑦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也有物流服务。古代生鲜速递可以追溯到唐代,山东官员进贡海鲜时,为了保证新鲜,会用毡子密封,然后用驿马快速运到长安。然后,这种果蔬生鲜的快递业务大多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们的口腹之欲,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被言官和文人们批评。
⑧古代物流也会输送很多来自国外的商品,那时的“快递”输送着最早的“海外购”。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丝绸之路”。隋唐时期,除了陆路以外,还可以走海路,东到日本,西到波斯湾。到了宋代,海运和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和密州设置了5个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事务。彼时海外的商品多达几百种,有香料、宝物、皮货、食品等,其中光是香料就有一百多种。明代的海外贸易虽然时开时禁,但总体上十分繁荣,很多我们现在常见的作物都是这个时候才有的,例如南瓜、玉米、番茄、烟草等。
1.阅读选文主体部分,概括“古代快递”的特点。语段 | 特点 |
第②~③段 | (1) |
第④~⑥段 | (2) |
A.伴随电商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快递,业务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
B.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是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组织。 |
C.清代咸丰同治时期,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 |
D.秦代不仅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封装工具和手段也更加丰富。 |
“寻求诗词之趣”任务单 | |
我的摘抄 | 我的笔记 |
(1)峨眉山月半轮秋, (2) | 化平淡无奇为新鲜有趣,在无限遐思中展现独特的情怀 |
(3)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景物的组合,营造出生动的画面,渗透诗人的情感 |
(5) (6) | 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营造美感,引发读者的想象 |
总结:通过摘抄和做笔记,我对诗人增强诗歌情感的方法有了新的思考。正如孔子所说:“(7) |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A.zài B.zǎi)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汉字意趣无穷,有的粗(guǎng) 高远,有的娟秀飘逸,有的庄严凝重,有的淡雅美丽,表现出种种神韵气质……汉字有感情,有色彩,有气味,有它的地方花团绵簇,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五千年文化的沉淀,五千年华语的传成,写好汉字是每个挺起脊梁的中国人的神圣宣言。
A.《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俄国作家莫泊桑,他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
B.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分别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其中,《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
C.北宋的文化星空群星璀璨,有醉情山水的欧阳修,有放任旷达的苏轼,也有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范仲淹等等。 |
D.余光中,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诗歌《乡愁》《等你,在雨中》等。他因《乡愁》一诗被称为“乡愁诗人”。 |
节度使王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守一方,专以持重①安边为务。军中日夜思战,忠嗣多遣谍人何其间隙,见可胜,然后兴师,故出必有功。每互市,高估马价,诸胡争卖马于唐,皆买之。由是胡马少,唐兵益壮。以部将哥舒翰为副使,李光弼为兵马使。
上②欲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石堡险固,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俟其有衅③,然后取之。”上意不快。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堡城,上命忠嗣助之。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④延光所欲,延光怨之。李光弼曰:“大夫⑤虽迫于制⑥书,实夺其谋也。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忠嗣曰:“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吾志决矣,子勿复言。”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⑦挠军计。上怒,贬忠嗣汉阳太守。
上以哥舒翰帅兵,攻石堡城,获吐蕃四百人,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王忠嗣之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有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之心而 |
B.野 |
C.伛偻 |
D.杂然而前 |
A.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 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C.朝而往,暮而归 | D.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
A.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
B.第二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
C.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
父亲和树
陈宝全
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因。
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作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木,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提到了。父亲落泪了。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
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制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A.“父亲”和“树”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 |
B.“和”字暗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 |
C.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 |
D.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掉苹果树、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