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 | B.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发生 |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 D.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4年迁都洛阳 |
材料一 这两者(国王与议会)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孪中震颤。……不过,这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经常把法国与美国、英国的历史进行对比,特别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美国没有封建制度这个强大的敌人;英国贵族并未因革命丧失权,他们与资产阶级实行联合统治。
材料三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
材料四 马克思说:“法国大革命并不只是法国的革命,而是欧洲范围的革命”。
材料五 列宁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说:现代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A.克伦威尔 | B.拿破仑 | C.杰斐逊 | D.华盛顿 |
A.进步性与局限性并存 | B.人民权利无法保障 |
C.中央与地方矛盾重重 | D.种族矛盾不可消除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材料大事年表
时 间 | 事 件 |
1931年9月 | 九一八事变爆发 |
1935年8月 |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
1936年12月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1937年7月 | 卢沟桥事变 |
1937年8月 |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
1937年10月 | 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
1940年8月 | 八路军打响百团大战 |
1942年初 | 中国组编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
1945年8月 | 拥有100万军队的日本在中国军民打击下,宣布无条件投降 |
1931-1945年 | 中国战场牵制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兵力最多 |
A.有助于推动事变的和平解决 | B.有利于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 |
C.最终消除了国共双方的矛盾与冲突 | D.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建立 |
A.冲破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的窘境 | B.暴露了国民党军事力量的薄弱 |
C.表明黔北地区人烟稀少的事实 | D.印证了毛泽东军事主张的正确 |
材料一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后,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的侵略也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转变到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马关条约》规定的战争赔款高达23000万两白银(其中包括赎辽费3000万两),割让中国台湾及附近岛屿给日本,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把中国进一步推入了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此后,欧美列强蜂拥而至,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清廷只可签字画押而不能讨价还价。……镇压人民的反抗。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违者皆斩”。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为了强化对清廷的军事控制,并便于对中国人民的直接镇压,还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地也由各国派兵驻守。《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
——摘编自宋小庆《世纪之变 沧海桑田》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愿意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众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协定的宣言。此后,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并采取切实步骤,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建立了两党重新合作的一个必要前提;以必要的让步,争取国民党抗日,赢得了全国民众和各派爱国政治力量的热烈支持,促使国民党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正确主张。1937年9月下旬,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由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摘编自摘编自张从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旗帜》
材料二 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国战场历年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数简表
时间 | 日本陆军师总数 | 日军在中国师数 |
1937年7月 | 17 | 4 |
1938年冬 | 34 | 32 |
1941年12月 | 51 | 35 |
1942年冬 | 58 | 37 |
1945年8月 | 168 | 57 |
——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五卷)改编
材料三 1938年毛泽东发表的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提出,通过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再到优势。《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在整个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使日本侵略都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