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有学者认为16世纪以来(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新阶层与新观念不断涌现,导致不同阶层、观念与信仰之间的持续冲突。为了应对社会变革而产生的超越法律之上的权力,《权利法案》对权力进行了重塑,以实现稳定秩序的总目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权利法案》(       
A.确立了议会主权B.符合英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C.废除了农奴身份D.形成国王专权的不利局面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容易0.94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图为1978——1997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及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图。图中变化主要源于(     

A.国家工业布局的改变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D.对外开放布局的展开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936年7月,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冲破国民党的封锁进入延安。此前他曾把中国的共产主义描述成一种“农村共产主义”,机械学习苏联革命道路。但在他到了延安并与毛泽东交谈后,他把毛泽东提高到生机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地位。斯诺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在于(     
A.“工农武装割据”新型革命道路的开拓B.苏俄的城市中心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C.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取得成效D.长征中的红军与共产国际加深了联系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吴玉章回忆录》提到:“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据此可知,他认为(     
A.五四运动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C.五四运动革命主力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新文化运动期间,北京大学“新潮社”主张革除“中国人的思想中的三种毒素”,“变奴性的思想为独立的思想”,“变专制的思想为平民的思想”,“变昏乱的思想为逻辑的思想”。据此可知当时(     
A.辛亥革命拉开序幕B.思想解放不可遏止
C.儒家思想荡然无存D.青年学生领导革命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A.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B.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D.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2023年3月10日,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宪法宣誓。宪法宣誓不仅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仪式,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宪法信仰和宪法观念。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制定于(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美国巨片《拯救大兵瑞恩》以1944年二战期间一次著名的登陆战为背景,这一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腹背受敌的两栖作战行动是
A.莫斯科保卫战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D.柏林战役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全部新工业仿佛一夜之间蹿升起来,但是在所有的新进展中,或许最重要的是在工业和民用中使用电力。此时科学研究成果在工业上得到更直接的应用,出现了大规模的生产技术。

材料二:

               

材料三: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上所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工业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平民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舒适生活。但是,工业化逐渐而且不可挽回地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最突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人类社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两难局面。

——摘编自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特点。
(2)列举两例图1人物的发明。图2和图3的问世得益于哪一发明?
(3)根据材料三,分析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材料一:从鸦片战争时期“师韦制夷论”的提出,到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被经过维新的东邻小邦战败的强烈的历史震撼,使许多中国人从“洋务救国”的梦中惊醒,把中国近代化运动推进到效法西方改革政治的阶段。

——摘编自顾晓红《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主线——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和抗争》

材料二:党的十二大以后……农村改革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改革的红点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试点发展到全部铺开,其它领域随之迈出改革步伐。……随着各方面改革的陆续开展和推进,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冲破,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好地发展自身、造福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任理轩《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1)概括材料一中国人探索中国现代化的两个阶段,并指出这两个阶段的主要事件。
(2)指出材料二“农村改革”的标志事件。
(3)概括材料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