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②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共同点所在。③二者差异在于,_______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_______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A.“新闻特写兼有 |
B.“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共同点所在”(主干是:新闻事实是共同点)。 |
C.句③横线处填写的词语依次为“消息”“新闻特写”。 |
D.新闻特写着重描写精彩瞬间,比通讯更强调时效性和现场感。(这句话表述正确) |
阅读策略 | 内容呈现 | 任务 |
关注人物 | 他五十多岁了,身体还很好,一点也不觉得累。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过许多受伤的部下。他不在乎自己的财产,只在乎马,他爱那匹马。他在整个中国都是赫赫有名的人,能说会道,有一种强烈的人格魅力。 | 任务一:分析语段中“他”的性格特征:_______ |
感受精神 |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 任务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红军战士的“神”性。 |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周亚夫祠(其一)
清·钱大昕
棘门霸上两营分,细柳堂堂独不群。
大慰君王拊髀①意,竟收颇牧②作将军。
(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A.①已而 |
B.①天子 |
C.①于是上 |
D.①成礼 |
①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
②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孟子》。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
③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背完了半本书,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子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④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的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
⑤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邹韬奋《我的母亲》,有删改)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②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三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年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
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整文阅读】细读甲文,按要求完成表格中的内容。典型情节 | 母亲讲小说,到动情时热泪盈眶 | ②_____ | 母亲熬夜给我做鞋子 |
性格特征 | ①______ | ③______ | 勤劳能干 |
①近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②一茶一饮,彰显着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节庆中。
③袅袅茶香,沁润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茶与中国人相伴千年,经世代传承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成熟发达的传统技艺、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丰富多样的手工制品。杯小乾坤大,彰显着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创造力和多样性;茶香蕴千年,沁润着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
④一杯一盏,托举起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在文化传播载体、渠道、路径日益多元的当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被“束之高阁”的非遗文化也逐渐渗透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周杰伦经典歌曲《爷爷泡的茶》,吸引粉丝主动了解茶圣陆羽及中国茶文化;古偶剧《梦华录》开篇以秀拉花的技艺收割了大片粉丝热议宋朝茶文化;火遍朋友圈的“围炉煮茶”让传统煮茶文化在新时代年轻人生活中得以延续生命,成为当下流行的社交活动和生活方式。借助社交手段和流行因素增强非遗文化传承活力,唤醒社会民众对于茶文化的尊重、热爱和传承。
(节选自“荆楚网”,有删改)
自18世纪以来,以茶叶和瓷器为代表的中国货物源源不断地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被运往欧洲各地,成为当时中国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标志和符号。茶叶传入英国后,经过长久的传播、消费、争论与沉淀后彻底实现了本土化,重塑了英国的消费文化,维多利亚时代的“下午茶文化”即是典型。茶叶在欧洲尤其是英国流转的故事,是一个消费品改变国民饮食习惯的故事,是文化交流互鉴的故事。这充分表明,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文明的脱胎换骨与现代社会转型,离不开对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元素的吸收与学习,这充分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
(节选自《茶与欧洲的文化相遇》,有删改)
1.【整合阅读】细读二则材料,分析“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为何能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为了缓解同学们的学习压力,安排了阳光大课间活动,鼓励大家积极组建或主动参与各种兴趣活动项目。可是父母对你的学习成绩很焦虑,总担心你落后于别人,影响未来的发展,以“学习第一”为由劝阻。
这一年注定有些不一样,因为你步入了中学时代,有了新的老师,认识了一些新同学。相识是人生的缘分,是彼此交往的开始。古人说:“乐莫乐兮新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