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然而,美式民主制度设计的初始逻辑就是围绕资本利益运作,注定是“少数人的民主”。材料中的“制度设计”的奠基之作是(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1787年宪法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3世纪中叶,牛津大学校长罗伯特·哥罗塞特斯特曾对亚里士多德著作提出质疑,并用数学和实验证明自己的哲学观点,其学生也曾进行科学实验和讲学,批评神学。这可用以说明英国早期大学(       
A.引领文艺复兴的潮流B.摆脱了教会的思想束缚
C.鼓励质疑的科学精神D.推动了自治城市的出现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该图单元的主题是

―→―→―→

A.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
B.共产主义运动欣欣向荣
C.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D.国际政治格局曲折发展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1898年,新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棉纺织厂最多。由于日本棉纱的大量倾销,以及资本雄厚的英、美、德等国纱厂在上海相继设立,再加上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更勒索,沪、苏、杭一带的华资纱厂从1898年起就开始亏损,其他各地纱厂也难以维持。

材料二   在1895—1911年的16年间的投资总额为1.1亿元,而民国成立后,1912—1919年的7年间投资额已近1.4亿元;民国成立时的1912年,全国有商会794所,入会人数19.66万人,1915年,商会增至1211所,入会人数达23.85万人;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锭503104枚,到1923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锭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摘编自唐秀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短暂兴盛的原因分析》

材料三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主张“实业教国”。他放弃高官厚禄,创办了大生钞厂等系列企业。“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张謇的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98年以后纱厂亏损的国内、国外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变化,并说明此时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与中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3)材料三中张謇代表当时中国社会哪个阶级的利益?概括该阶级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影响。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主,民权灭则国权亡……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后,蔡元培爱国主义思想发生转型。他指出,看是否爱国,“欲副爱国之名称,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之人格”……在他看来,康梁领导的维新变法之所以失败,就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

——摘编自闫保婷《从革命走向完全人格:蔡元培的爱国主义思想初探》

材料三   刘生(1888—1956),1919年成为“煤炭大王”,1920年创办苏州鸿生火柴公司,人称“火柴大王”。他曾说:“但我毕竟是一个中国人……感到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我觉得中国之所以受气,是因为没有工业,没有科学……中国要强盛,非发展工业不可。”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梁启超与蔡元培先生爱国思想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先生爱国思想发生转变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分析刘鸿生的言论反映了近代哪一思想潮流?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三人的思想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主题?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早期民族工业简表(部分)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者及身份

工人数量

工厂设备

上海发昌机器厂

1866年

方举赞(铁匠作坊主)

约200人

车床及蒸汽动力设备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1873年

陈启沅(华侨商人)

1500多人

当地制造的蒸汽锅炉缫丝车

南通大生纱厂

1899年

张謇(实业家)

数量不详

从英国进口的纺纱机

材料二   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和观念等,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些企业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戊戌新政”超越了“洋务新政”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和图二两份报刊宣传的主张有何不同。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912年2月,《申报》刊载了一首《嘲旧神诗》:“汉宫不想汉衣裳,寂寞停梭债未偿。纵使巧机多织出,无如下界已西装。”诗中描述的现象反映了(     
A.政治革命推动习俗变化B.西装物美价廉适合国情
C.报刊舆论左右服饰变化D.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有这样一段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南京的趣闻,陈毅坐在办公桌前的皮椅上,给毛泽东打电话说:“主席,我是陈毅啊,我这是坐在蒋总统的椅子上向您汇报呢。”这一“趣闻”最可能出现于哪一战役之后(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毛泽东在1947年提出了《人民解放军作战十大军事原则》,下列符合军事原则第3项的是(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
A.设伏平型关B.转战陕北C.跃进大别山D.横渡长江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937年10月29日,在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处于严重失利的形势下,蒋介石做了题为《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演讲,正式确定了以四川为大后方,以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随后,国民政府各部门先后迁往重庆,随之而来的还有大规模的工厂内迁。这一现象(     
A.打击了官僚资本主义企业B.推动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C.实现了近代工业合理布局D.增强了中国持久抗战的能力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