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风万里》一文的作者驾着岁月的长风寻古探幽,沿着丝绸驿道一路向西,感受历史变迁,致敬英雄人物,展望时代气象,在古长安的平仄节拍里,汲取力量,长风万里。
长安风万里
袁国燕
①作为一个长安人,总该向西一次。沿当年张骞西出长安的路线走一走。
②出发前做了功课,张骞出长安向西域的第一大驿站,在两百公里外长武县老龙山。在长武县志上看到,老龙山是中原和西域、关内与边地的咽喉要冲,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旱码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在老龙山发现侯望邮驿遗址、丝绸之路车辙。还有比这更让一个长安人向往的么?
③车沿着福银高速一路向西北行进。跟着导航一路探行,炎酷的暑气和心中的热情一起,徐徐蒸腾。想想,今天开车不足三小时的路程,车马劳顿的张骞使团恐怕得走三天。
④山塬地貌越来越险。远远望去,老龙山千沟万壑,山势仿如龙首。心里一动,古丝绸之路第一驿站车辙遗址,留在这个叫老龙山的地方,而西汉决策丝绸之路的未央宫,建于龙首原上,看来,东方巨龙千年前的腾飞,除了人的功劳,还有天时地利呢。
⑤一座“丝绸之路第一驿站”牌楼,雄踞山腰,顺着它指引的方向上坡,拐过一道弯,路旁忽现一处平地,仰头一看,短木桩围起的三弯坡道上方,“丝绸之路亭口古车辙遗址”几个大字灿然入目。
⑥坚硬的塬面上,深深的车辙老成了两道岁月的皱纹。深度与坡度相反,越往下,摩擦力越大,车辙随之加深。到底深几许,我把胳膊伸进细探,竟至臂弯。在这兵家必争、商人必过、信使必经的要隘之地,走过了多少浩荡不绝的车马啊。默默凝视这刻在大地上的史书,送上一个后人的崇敬与问候。
⑦作为长安西北第一要道,丝绸、瓷器、茶叶经此西行,胡椒、石榴、汗血宝马由此东渡,驼铃声声尽欢颜。作为秦陇咽喉,这里留下了秦大将蒙恬去监修长城的脚印、汉张骞使团出使西域的探索、卫青守关抗击匈奴的胜利,还有唐李世民西出长安歼灭陇地反军的英勇……无数车马、英雄,由此走向胜利,走进史书。
⑧想想,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是防备、抵御,而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则是通,通衢、抵达。一个一统江山,一个开疆拓土,捍卫与开放,在此握手,在这车辙里交汇、发力,迸发出中华民族的精神。
⑨蝉鸣声声中,登上老龙山顶,汉代烽火台遗址,在烈阳下挺立,身躯垂垂老矣,但仍以山的姿势,站在时间之上。没有烽火,只有静默,像碑一样静默,任风吹着身上的藤蔓。拨开藤茎轻轻抚摸残裂的夯土,想起岑参的诗:“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⑩诗中鼎鼎大名的汉将,就矗立在烽火台旁。他一手勒马,一手握长矛,铠甲霍霍,战袍飞扬,正驰骋战场。雕塑前立碑:“大将军卫青”。碑文记载,卫青公元前119年沿丝绸之路北上扫灭匈奴入侵,在阴灵关(今长武一带)探察地形时,见此沟壑连绵,河流环绕,易守难攻,遂建造邮驿和烽火台。
⑪就在卫青驻此这一年,张骞被汉武帝任为中郎将,二次出使西域,以实现“断匈奴右臂”之策。两位为了和平而西出长安的大将军,定会在此相逢,他们有没有在驿站把酒论英雄,已无从知晓,但一个武力征伐、一个外交融合的英雄传奇,在史册中熠熠闪光。
⑫今天,车辚辚、马萧萧已随风而去,狼烟兵甲成了历史的尘烟。
⑬登上烽火台遗址旁的瞭望塔,领略古驿道新貌。艳阳普照下,楼舍场苑明媚,工矿商贸繁荣。远处,泾河东流,黑河拢绕,南河侧身淌过。福银高速、黑河大桥、312国道如一条条长龙,展示着新时代气象。
⑭风掀动老龙山的旌旗,像天地间的大蒲扇,用最舒爽的力度,拂去我的汗水。塔檐四角的风铃,叮叮当当敲响时光,像在对我说什么,又像在吟唱出塞的歌。
⑮哦,就让这风吹吧,且让古长安的平仄节拍,伴我长风万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9月16日)
1.第⑥段“坚硬的塬面上,深深的车辙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
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
C.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朱敦儒《相见欢》) |
D.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
①丝绸之路,西方人定名“silkroad”,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比瓷器、茶叶更早的时候,中国人最擅长的是蚕桑,中国的蚕桑已经形成一种蚕桑文化,丝绸的价值更是堪比黄金。从周开始,就有了先蚕礼的记载。所谓先蚕礼,就是由皇后带领众妃嫔祭祀蚕神,行亲蚕之礼的典礼。中国先进的养蚕技术和纺织技术产生了精美的丝绸,这些丝绸传到西域各国受到争抢。那个时候的罗马、意大利贵族都身穿丝绸,以此表明自己高贵的身份。
①在学界,有两个主要的观点争相较真。一方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位于中国西部的长安,作为汉代丝绸产地的发源地,它也是商路的起点。另一方则主张,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位于今天的伊朗,因为它连接了东西方并促进了文化交流。
②支持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源地的观点认为,古代长安不仅是丝绸产地,还是汉朝与西域交流的重要节点。长安的商人与来自西方的商人进行频繁的贸易,使其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而支持伊朗作为起源地的观点则强调,帕提亚王国在古代就与东方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将中亚和地中海地区紧密连接起来。帕提亚的繁荣促使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发源地。
③近年来,考古学的发展为揭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地提供了新的线索。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出土的古代丝绸、陶瓷、货币等文物为长安作为起点提供了有力证据。然而,伊朗地区也出土了与东方文化有关的遗物,支持了伊朗作为起源地的观点。
④历史的真相常常复杂多样,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也可能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长安和伊朗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共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繁荣。或许,丝绸之路的真正起源地,是一个多元共存的概念,代表了人类合作与交流的多样性。
①上观新闻:一提起“丝绸之路”,总逃不脱经典而单一的刻板印象,那就是“大漠黄沙驼队”。为什么我们形成了关于丝绸之路这么固定的想法?
②侯杨方:以我个人对丝绸之路这个领域的了解,最近100多年来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主要是在图书馆里进行的。专家对丝绸之路缺乏真正有效的实地考察,即使有所谓的考察,基本上就是坐飞机或者火车到敦煌、喀什、撒马尔罕,研究的对象是点状的遗迹,而不是路线本身。另外,火车道路或者高速公路走的恰恰不是丝绸之路的古道。因为人们修的这些现代化道路都尽量不占良田,不走绿洲,走的都是戈壁与沙漠,但古人是不可能走这样的道路的。从人的心理来讲,我们总觉得要有一种异域的想象,把我国西北或中亚想象成一片荒漠或者戈壁,这才会有强烈的反差感。当人们将近100年不断地加强这种印象,学术界也会形成一种固定概念,丝绸之路走的就是沙漠,这是一种“想象力的贫困”。
③我们沿真正的丝路走去,会发现沿途不仅有水有草,路边还有烽燧,即长城守卫,有汉军的仓库、碉堡遗址,这才是可以行走的丝绸之路。
A.丝绸之路是世界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它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B.学界对于丝绸之路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起源于唐代的都城长安,一是认为起源地应是今天的伊朗。 |
C.关于丝绸之路起点的溯源,长安和伊朗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两地出土的文物和遗物,为两地作为丝路起源地都提供了证据。 |
D.侯杨方认为,由于人们“想象力贫困”,对丝绸之路缺乏实地考察,造成了对丝绸之路单一而刻板的印象。 |
旗亭①画壁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②,而游处略同③。
三诗人尝共诣旗亭,贳④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⑤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有妙伎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继而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及诸人唱毕,谓之曰:“此辈皆潦倒乐官,向之所唱皆下里巴人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伎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倘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既唱,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⑥。
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⑦?”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唐·薛用弱《集异记》卷二)
A.倘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
B.倘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
C.倘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
D.倘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
释义 | 本文中的例词 | 学过课文中的例词 |
表示瞬间,很短时间就发生 | “须臾,次至双鬟发声”中的“须臾” | ① |
表示先前、曾经发生 | ② | 曩者霸上中的“曩”(《周亚夫军细柳》) |
表示已经发生 | “既唱,之涣即揶揄二子曰”中的“既” | “待君久不至,已去”中的“已”(《陈太丘与友期》) |
表示相继发生 | ③ | |
我的发现 |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这些词有④ |
客有歌于郢①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②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③,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④,杂以流徵⑤,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战国·宋玉《对楚王问》
凉州词(其二) 王翰 秦中花鸟已应阑, 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①折杨柳, 教人意气忆长安②。 ①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②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 凉州词(其一) 孟浩然 浑成紫檀金屑文①, 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 那堪马上送明君。 ①金屑文:即金屑纹,指紫檀木天然生成的金色纹路。金屑,黄色花粉。文,同“纹”。 |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 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 应驮白练②到安西③。 ①碛:戈壁、沙漠。②白练:这里泛指丝绸。③安西:地名,指安西都护府。贞元六年(790年),被吐蕃攻陷。 |
创建丝路“新奇内容” 全方位感知丝路艺术
①继“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24年度巨制“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即将开启。该展由“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原创制作团队制作,同时也是2024开年重量级年度文化大展。
②本次展览主要呈现陆上丝绸之路东段:从洛阳、长安到新疆这一区域的艺术。展览主题结构分为“序”“大地”“人间”“天空”“艺术恒久”五个篇章,为丝路文明在艺术展览中的呈现,提供全新的艺术诠释样本。
③“一切创新举措,都旨在能为观众提供一次得以深刻感知丝绸之路艺术魅力的观展机会,更是业内外都不可错过的一次‘丝路艺术’全场景大观。”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李峰说,“区别于近年来‘丝路类’展览趋向流于表面形式的现状,本次大展拒绝搬运工似的‘文物陈列展’,力图开启丝路艺术更为合理、触及核心的叙事方式;在布展设计上,遵循线索环环相扣、逻辑层层递进的独立策展立场。”
采访对象: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 采访目的: 采访问题: |
丝绸之路,如同一条璀璨的文明长河,孕育出一片富ráo______的艺术绿洲。这里是边塞诗以及《凉州词》《八声甘州》等词牌曲牌的命名渊源之处。在古诗词中我们可以领lüè______丝路的风采,感受人文精神和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是王维笔下边陲沙漠的浩渺和落日的雄奇;“黑云压城城欲摧,②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是③__________笔下的塞外奇景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国破山河在,④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是杜甫目睹长安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生发出兴衰的感慨;“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逢入京使》)是岑参跋shè______于丝路,逢回京使者,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这些dàn______生在丝绸之路上的“凉州词”,它们或 甲 ,或 乙 ,尽显诗人内心的激情与挣扎,历经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在我们心中回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A.高亢激昂/欢快奔放 | B.高亢激昂/低沉悲壮 |
C.欢快奔放/清新明丽 | D.朴素自然/沉郁顿挫 |
那些疼我的人
①三月天,蜜蜂从土墙的洞里钻出来,嗡嗡闹着。柳树绿了,桃花开了,油菜花更是开得惊心动魄,幅展出一望无际的黄。20世纪70年代的乡下,这个时候,正是青黄不接。有什么可吃的呢?没有的。
②我去爬屋后的小木桥。小木桥搭在小河上方,桥下终年河水潺潺。湍急的水流,在幼小的我的眼里,很可怕,我害怕从桥缝里掉下去。那样的害怕,最终会被一种向往所抵消。爬过木桥,就可以去几里外的外婆家,外婆会给我一只煮鸡蛋,或是一捧炒蚕豆。这是极香的诱惑!
③我很幸运,每次都能安全地爬过木桥去。矮矮的外婆见到我,眼睛笑眯成一条缝。她手里正补着衣服,或是纳着鞋底,她会立即放下手里的活儿,她的手会抚过我的脸,是沙子吹过的感觉,很糙,却极暖。然后去灶边生火。一瓢清水倒进锅里,腾起一股热浪来,我知道,我可以有煮鸡蛋吃了。一脸威严的外公埋怨她:“那是换盐的鸡蛋啊,家里快没盐了。”外婆挡着,说:“小点儿声,别吓着孩子。”他们在屋里嘈嘈切切地吵。我不管那些的,有外婆护着,有香香的煮鸡蛋可以吃,便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孩子。
④我有过几次大难不死的经历。母亲说:“有一年,全村83个孩子都出天花了,你是最严重的一个,高烧昏迷,不省人事。医生说,没治了,让准备后事。我抱着你,七天七夜没合眼。你呀……”母亲没有继续这个“你呀”,她笑着说起另外的事,关心我现在是不是还常常熬夜。“不要熬夜呀,人吃不消的。你要好好的呀!”母亲这样说。我却在她那一句未完的“你呀”后面浮想联翩,想我是这么一个难缠难养的孩子,母亲的心,不知碎过多少回。大雪天,我又突然生病,母亲顶着风雪去找医生。医生来了,说,不行,得赶紧送街上的医院。街离村子有几十里路,父亲又不在家,风大雪大的,母亲却决定一个人用拖车拖我去医院。母亲就真的上路了,用被子把我里三层外三层地裹好。一路上,母亲不知跌了多少跟头,我却安然无恙。到了医院,医生看着雪人一样的母亲,感动了,立即给我检查,是急性肺炎,晚一会儿,就难治了。我的病好了,母亲的额上,却留着指头长的一道疤,像一条卧着的小蚕。我抚摸着母亲的那块疤,问母亲后不后悔生了我。母亲嗔怪地打掉我的手,说一句:“你呀……”
⑤结婚了,遇到的那个人,不是貌若潘安,才似柳永,却会在我生病的时候,守在身边,给我削梨子;会在我磕疼的时候,一边给我揉淤血的膝盖,一边嗔怪:“怎么这么不小心?”他会买我爱吃的鸡蛋卷回来,还有我喜欢的花花草草,摆一阳台,我还是不满足,说还要,他答应一声:“好。”有时我也会明知故问:“你宝贝我吗?”他笑着答:“我不宝贝你,还能宝贝谁呢?”时光刹那停住,天荒地老。
⑥现在,我在织一件毛衣。入冬了,儿子的毛衣短了。我挑橘黄的颜色,选一种小熊猫的图案,这样织出来,一定非常漂亮,儿子穿上,会极帅气的。儿子在一边看着,问:“妈妈,是给我织的吗?”我答:“不给你织,给谁织呢?”“那么,妈妈,你是宝贝我的吗?”我答:“我不宝贝你,还能宝贝谁呢?”思绪就在那一刻拐了弯,生命中那些疼我的人,一一浮现出来。我痴痴地想,上帝送他们来,就是为了来疼我的,就像我疼我的儿子一样。世间的美好,原是这样的爱写成的。
⑦如今,我的外婆已去世了。值得安慰的是,她走时,我在她身边。她看着我,最后疼爱的光亮,像淡淡的紫薇花瓣落下,落在我的脸上,留在这个世上。
1.阅读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那些疼“我”的人为“我”做了哪些事。A.开头描写春天来临的美好景象,交代节令,引出下文。 |
B.“她的手会抚过我的脸,是沙子吹过的感觉,很糙,却极暖。”这句话突出了辛劳的外婆对“我”的疼爱以及给“我”心灵带来的温暖。 |
C.选文中写“医生看着雪人一样的母亲,感动了,立即给我检查”主要是为了表现医生的尽职尽责,心地善良。 |
D.“不要熬夜呀,人吃不消的。你要好好的呀!”母亲的话,照应了前文她为照顾病重的“我”而七天七夜没合眼的经历,表现了母亲对“我”常常熬夜的担心与牵挂。 |
肃王补阙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mǐn)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选自《老学庵笔记》
A.馆 | B.肃王 |
C.肃王视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