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 | 中央决定兴办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
1984年 | 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 |
1985年 | 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
1988年 | 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 |
1992年 | 开放重庆等沿江城市 |
A.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启动 | B.对外开放的地域不断扩大 |
C.对外开放的整体布局完成 | D.四个现代化已经全部实现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D.中共九大的召开 |
各单位代表发言完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有周恩来做主持,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A.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 B.推动国内进一步经济改革 |
C.吸引了大批的外资和侨资 | D.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序幕 |
A.原因 | B.原则 | C.方式 | D.意义 |
A.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 B.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
C.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 D.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
材料一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 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结合所学,在材料一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会议名称,该会议确定的全党工作的重心是?材料二 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是什么?材料三 目前,我国已定点的四个经济特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关系密切……我国设置经济特区,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何佳声《试论我国设置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则》(摘编)
(3)据材料三,归纳四个经济特区被定点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个城市由落后的边陲小镇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客观条件不容许,暂时以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相关建国事宜,以及发挥暂代根本制度的作用。
(1)材料一中政协暂代的是什么根本制度,什么法律的颁布标志着这一制度的确立?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又一次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据材料一,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创的新道路。材料三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从从“曲折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到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3)列举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曲折实践”的史实一例。改革开放中的“改革”在农村的实践是?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材料一 这天北京的天气显得格外晴朗,天安门雄伟壮丽……下午3时,随着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礼炮齐鸣,全场沸腾起来。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材料二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出兵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中国参战军队被誉为什么?材料三 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推翻了这种旧土地制度。
(4)材料三中的“旧土地制度”被推翻后建立的土地所有制是?这次改革的法律文献是什么?材料一 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人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材料二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材料三 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据材料三,农民群众“行动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