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面对坎坷仕途,李白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面对故乡的惨景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面对逆境,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人生道路虽曲折,但也很美丽,只要你认真发现,一定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请以“我的 之路”为题写一篇文章。【甲】祥子没有家,他就住在刘四爷老板的厂里。刘四爷开的车厂有六十多辆车,女儿虎妞协助他管理。
【乙】……工钱并不比别处多,除了三节的赏钱也没有很多的零钱,可是____________与他的太太都非常的和气,拿谁也当个人对待。
【丙】天亮了,祥子把屋里的东西都卖了,只拣出几件整齐的衣服送给小福子。他要搬走了,她哭肿了眼睛,说:“祥哥,你以后有了好日子,别忘了我!”
1.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人名。A.《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
B.《骆驼祥子》以祥子的生活为主线来安排情节,这种明晰的结构方式,便于表现祥子“三起三落”的奋斗经历和思想性格深刻变化的过程。 |
C.《骆驼祥子》描写了祥子周围的人物,如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虎妞、诈骗祥子的大兵、抢车的孙侦探等,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
D.《骆驼祥子》中老舍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又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地方特色。 |
读书不拘形式,学习改变人生
①在草长莺飞的暮春时节,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新时代的读书日,关键不在于计较这一天里读了多少书,而在于能否重新认识阅读的习惯。
②从龟甲木椟,到兽皮贝叶、线装卷轴,再到电子书籍,知识的呈现形式因时而异。进入数字时代,书的形式愈发多样,阅读的方式也不拘于前。从载体看,纸质书与电子书的争论背后,有人喜欢墨香的安然,有人钟情屏上的便捷;从形态看,大部头与碎片化的热议背后,有人坚持花时间埋头于卷帙浩繁,有人则习惯了即时刷取的轻量阅读;从感官看,有人只接受看书、读书,有人则选择听有声书。当“书”的含义不断拓展,我们不妨也拓展知识的获取方式。从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角度看,参与在线课程、网络讲座、有声图书馆也是一种读书。知人论世、读无字之书又何尝不是一种阅读。多样的读书体验,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由此可见,读书不拘形式。
③读书即学习。有声书未必没有深奥的知识,碎片化阅读并非一无是处,即便如短视频里也未必没有鲜为人知的世界。学习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不同层次的知识该如何建构我们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奇闻异事,忙时可供消闲;新闻资讯,了解时事热点;工作指南,掌握一技之长;历史知识,积淀文化底蕴……身处现代社会的复杂个体,往往拥有多重身份、肩负多重使命,似乎每一类知识都有独特的价值。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选择合理的内容,如何在有效时间里让学习更有意义,是每个人必须回答的考题。
④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不少简单重复的工作或许会被算法与机器取代。所以,读书肩负着“重新发明自己”的重任。在猎奇大千世界、在关注冷门知识的过程中,读书能够锻炼人们的思考力与判断力。具备这些能力,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不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会盲目地包容,也不会一味地听从。
⑤载体在变,方式在变,内容在变,但学习规律不会变化。“________________”的积累始终重要,“________________”的勤奋永远关键。无论是书本、杂志,还是音频、影像,抑或是论道、问学,都能使我们完成心灵的滋养与精神的锻造。
⑥读书不拘形式,学习改变人生。这应当成为世界读书日给我们的启示。
1.根据文章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A.②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2021年,《论语》在某网络阅读平台上阅读人次达3000万。同年,科幻小说《三体》在某听书平台上听书量超过1亿。
放入第【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曹刿论战》
【乙】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教化。④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同“饰”,巧饰。A.又何间 |
B.登轼 |
C.何 |
D.吾视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修辞或炼字角度对“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进行简要赏析。【材料一】
诚信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应该做到讲求诚信,取信于民。子贡曾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在孔子看来,治理好国家的三大要素是充足的军备、充足的粮食和政治上民众的信任。《左传》以“信”为“国之宝”,为“民之所庇”。商鞅立木为信,一诺千金,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名扬后世。当今,党和国家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诚信为政也是重要的内容,是新时代的要求。
【材料二】
诚信是一种社会道德资源,是良性社会运行的基础。可以说,诚信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延续的一个重要基石。而在2023年对消费者一项调查中,有84.3%的受访者表示,在消费过程中遇到过商家不诚信经营的情况,尤其是“网络团购平台”“直播带货”等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从图一中显示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应该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材料三】
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首先,做人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体现。“诚信奶奶”陈金英52岁创业,80岁欠债,90岁还清,她诚实守信的行为被传为佳话。其次,做人诚实守信,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人们常说“诚信者赢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没有诚信,人无以立身。现实中,面对利益的诱惑,总有一部分人把诚信抛至脑后,最终害人害己。只有时时处处讲诚信,才能赢得周围人的尊重。所以说,讲信誉、守信用是我们对自身的约束,也是他人对我们的期望。
1.根据【材料二】中图一的信息,在【材料二】横线处补写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如有神。诗歌中我们可以领略不一样的风景。马致远用“①
A.鲁迅,我国文学家,代表作有《呐喊》《朝花夕拾》《野草》等。《故乡》选自《野草》。 |
B.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经典短篇小说《变色龙》,塑造了奥楚蔑洛夫这一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典型形象,“变色龙”也由此成为这类人的代名词。 |
C.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例如《爱莲说》《马说》。 |
D.“品质优良”“勤劳睿智”“全面小康”分别是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
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难以想象的惊涛hài( )浪,锤炼出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格。尤其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铁骨
A.前仆后继 | B.可歌可泣 | C.坚贞不屈 | D.如雷贯耳 |
1985年的一场电影
①明天家里放电影!
②父亲是在晚饭后宣布这一决定的。那时太阳已经落山,屋里光线暗淡下去。
③父亲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混沌在冥冥的暮色中,难以辨寻,但他说的每一个字犹如昨天大舅来家里道喜时炸响的鞭炮,令人震撼和惊喜。
④姐说,放啥电影?没有这个必要。父亲说,咋没必要?你考上大学这是我们老李家的荣耀,是大喜事。姐说,这纯粹是浪费钱。父亲说,浪费个啥?现在都时兴这样。你别理论了,我已联系好了。姐见父亲已安排了,便不再说什么。她知道父亲的脾性,认定了的事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⑤三年前的暑假,姐收到县一中入学通知书。在我们斋公桥村,一个女孩能念完初中就算了不得了,上高中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⑥那天夜里,父亲问姐,闺女,想上吗?
⑦姐低着头,没有作声。家里条件差,母亲身体又不好,家里是无法供她上高中的。
⑧父亲对姐说,闺女,只要你想上,爸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
⑨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⑩父亲用实际行动告诉姐,他是有能力供她读书的。父亲累完田里活,就去村砖瓦厂拉砖。他认为力气就是钱,力气是使不完的,那钱也就不会断。他把身上的力气变成一张张大大小小的钞票供姐读完了高中。
⑪现在父亲还在村砖瓦厂使力气。在村砖瓦厂,父亲可算是待的时间最长干活最卖力的人了。
⑫每天天微亮父亲就起床,到晚上天擦黑才回来。他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完全看不出他有多疲惫。
⑬姐不同意放电影自然也有她的理由。
⑭那天,母亲叫姐去给父亲送午饭。临近正午,骄阳似火,烘烤大地。走了一会儿,姐的短衫就汗湿了。到了砖瓦厂,姐瞧见父亲正拉着一车熟砖从窑洞里出来。他身上落满灰土,脖子上搭着一条看不出颜色的毛巾,身子努力地向前倾,黝黑的脊背在烈日下很是刺眼。
⑮姐的眼睛不禁模糊了。她放下饭盒,上前帮父亲推了一把。
⑯父亲回头看见了姐,笑着说,闺女给爸送饭来了。
⑰等父亲卸完砖,姐说,爸,吃饭了。
⑱父亲用毛巾揩了一把汗,对姐说,饭就放在那儿,你回去歇息吧。我承包的活儿还没完,再干一会儿。
⑲说完父亲又推着小车进了窑洞。望着父亲瘦小佝偻的背影,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⑳第二天下午5点多钟,放电影的人就来了,他们早早地扯起了银幕。银幕就像一面布告牌,家里放电影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村里村外。
㉑天快黑了,来看电影的人从四面八方不断地赶来。门前平时沉寂宽敞的禾场变得热闹拥挤。
㉒父亲看着眼前晃动的人群,不知咋的,心里竟有些慌了,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一些熟人向他打招呼或道喜的时候,他只是嘿嘿地笑着,机械地说着“多谢”两个字。
㉓放电影了,全场安静了下来。有的坐着,有的站着,还有的站在凳子上。人们都被电影里的打斗情节深深吸引了。人群中间留给父亲的椅子却是空着的。
㉔父亲在围子外转悠着。他一会儿在银幕底下站一站,一会儿又到后面转一转。他在看他的电影。他的电影就是眼前的人以及这放电影的场景。他甚至觉得这比银幕里的情节更生动更有趣,有时他还在嘿嘿地笑。
㉕姐从人群里挤出来,拉着父亲的手说,爸,去坐着看电影吧。父亲轻轻推了推姐说,我在看咧,你快去吧,别耽误了看电影。姐无奈只好回到原位上。直到电影结束,父亲的椅子还是空着的。
㉖散场了,姐却发现父亲不见了。母亲在屋里找了,没有。妹妹在后院里找,也没有。
㉗父亲上哪儿去了呢?正当家里人着急的时候,姐发现了父亲。
㉘他歪在草垛堆里正打着呼噜。
(作者李义文有改动)
1.阅读⑳~㉘自然段,概括在电影放映那天晚上父亲的表现。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