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唐宋元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七年级(14)班探究小组围绕“和谐”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邀你一起来完成。

任务一   【打造经济和谐】

材料一   如表:

朝代项目南方诸路北方诸路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赋税(贯)35811000450950004456
南宋(1196年)赋税(贯)60000000143190008119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种现象完成是在什么时候?

任务二   【创造政治和谐】

材料二   联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宋太祖

(2)材料二叙述的是宋太祖采取哪一政策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北宋的政治统治产生的积极影响。

任务三   【营造民族和谐】

(3)认真观察上面两幅图,指出图一到图二、民族政权关系有何变化?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遗产?说明其影响。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二   

(2)和图一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四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时期社会现象?材料四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三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4)材料四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宋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下列对这一谚语最准确的理解是(     
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
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司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此举旨在(     
A.铲除地方割据根源B.削弱相权以强化专制
C.分化事权以加强集权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唐太宗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B.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恰、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B.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
C.对仕途道路的认识不同D.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出唐代(     

A.丝织业兴盛B.民族交往频繁C.手工业发达D.娱乐活动丰富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发明并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如图的生产工具分别用于(     

A.耕作和纺织B.耕作和灌溉C.灌溉和耕作D.耕作和运输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学习隋唐历史后,四位同学参加了主题演讲活动。以下是他们的演讲标题,其中最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由分裂走向统一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贞观年间的某一治国措施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又发挥了官员的集体智慧,还提高了行政效能。该治国措施是(     
A.发展和完善三省六部制B.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C.实行募役法和农田水利法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