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出处 | 诗句 | 感悟 |
刘禹锡《秋词》(其一) | (1) | 明丽的秋景中引出豪迈的诗情。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3) | “故园菊”中感悟思乡、忧民、盼和之真切。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 (5) | 风雨梦境里体会报国之志及拳拳之心。 |
诸葛亮《诫子书》 | (7) | 家书中体味“明志致远”的殷殷教诲。 |
那大圣飘飘荡荡,左沉不能落地,右坠不得存身。就如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滚了一夜,下至天明,方才落在一座山上,双手抱住一块峰石。定性良久,仔细观看,却才认得是小须弥山……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①今夕,离梦②杳③如关塞长。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有车夫载重登坡,方极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①身压,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②片肉而去。乘其不能为力之际,窃尝一脔③,亦黠而可笑也。
(选自蒲松龄《车夫》)
太行毛大福,疡医④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饰数事。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众狼悉散去。毛乃归。
(选自蒲松龄《毛大福》)
①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他们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所以,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如果不是因为我出了名的无害于人,大概老早就给关进疯人院了。等我说过一个小故事之后,你就明白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
②有一段时间我正在做有关水鸭子的实验,想要解释存在我心中已久的疑问。疑问是这样的:刚刚从人工孵卵器孵出的小雁鹅,总是把第一个碰到的生物认作是自己的母亲,并且一心一意地跟随着她;但是水鸭子就不同了,凡是由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凫,总是极其羞怯,难以接近,每次一出壳,就赶紧逃开,躲到附近的暗角里不肯出来。这是什么缘故呢?
③记得有次我把一堆水鸭蛋拿给一只麝香鸭代孵,小凫的羽毛一干,也是马上就逃走了,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它们抓了回来。又一次我让农场里的一只胖大白鸭代孵,那些小家伙却高高兴兴地跟在她后面,好像她是它们真正的母亲似的。我猜想关键一定在母鸭的叫声上,因为从外表看来,不管是那只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不过白鸭的叫声却和水鸭一样——这是因为农场的家鸭原是由野鸭驯养而来的,在这段驯养的过程之中,野鸭羽毛的颜色和身体的形状都已大变,但是叫法却还保持原样。
④我因此得到一个颇为清晰的结论:如果我要小凫跟着我走,我得学母凫一样叫才行。“他在脖子上挂个铃铛,嘴里发出哞哞的叫声,小牛就以为他是母牛。”布什的诗句正是这种情况的最佳写照。
⑤于是我立刻着手去做这个实验。就在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天,我把一窝待孵的水鸭蛋放在人工孵卵器里。小凫一出壳,羽毛刚干,我就学着母水鸭的叫声,不停地唤着它们。果然,这一次这些小鸭子一点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我的猜想因此完全得到证实:新出世的雏凫只对母凫的叫声有本能的反应,却不知道母亲该像什么;只要会像母鸭一样叫唤,不管是只肥胖的北京鸭还是一个更胖的人,都成了它们的母亲。
……
⑥不过为了探求真理,也只好忍受这种考验了。所以,那个星期天,当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
⑦这自然是一些外地来的观光客,他们大概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因为他们只看到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至于那些小鸭子,那些叫人一看就明白原委的小鸭子,却完全不露痕迹地藏在深深的草里,你叫那些观光客怎么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呢?
1.作者曾经说过“我很少笑话动物”,那么你如何理解题目《动物笑谈》呢?因为他们只看到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
丰硕的麦粒
段吉雄
①麦穗从黄到熟几乎是眨眼之间的事。
②躺在槐树下打盹的人们梦才做了一半,就听到一阵阵翻滚的声音,似是有巨大的浪涛袭来,不断冲击着有些松懈的身体。睁开眼,翻滚的麦浪便闯入眼中。麦穗高擎着,麦芒金光闪闪,它们被风推着,前呼后拥,金色渐渐包围了闲逸和宁静。
③镰刀早就磨好了,刀刃银光闪闪。鸡叫三遍,月亮还挂在树梢,村子里已经有动静了。那些尖锐的麦芒此刻正在睡觉,天亮后经过阳光的一番撺掇,会比针尖还扎人。饭就先不吃了,耽误时间。当然,坐在麦田里,可以不用吃饭,那些沉甸甸的麦穗能把人看饱。
④割麦,大概是人们向大地致敬的最虔诚的姿势了。大地毫无保留地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人们,把一粒粒细小的种子孕育成了丰硕的果实,供养着人类,让他们得以繁衍生息。
⑤男人奓(zhà)开左手,从右至左一扒拉,一大把麦秆被揽入簸箕般的手中,右手紧握的镰刀顺着根部轻轻一划拉,麦子便脱离了大地,麦茬如刀切般光滑齐整。其实,他们割麦甚至不用看,凭着感觉在一呼一吸之间就揽下了一怀沉甸甸的喜悦。
⑥田野里人渐渐多了起来,但都隐藏在麦浪里,看不到彼此,只有“哧啦哧啦”声在田野里窜动、碰撞。此时,站在山顶往下看,这片金色的麦浪里,每个人都在奋力地挥舞着手臂,脸上都流淌着笑容。麦浪被来自不同方向的镰刀吞噬着,原本方方正正的地块正在变得奇形怪状。
⑦太阳突然跳出来了,一大早就热浪滚滚。地里陡然增加了不少人,有老人,也有小孩,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女人挑来了担子,桶里是头年做的黄酒掺兑着刚从井里汲起的凉水。等不及用碗,男人用手擦一把脸上的汗水,直接将头伸进桶里牛饮起来。沁凉的井水加上醇浓的黄酒,惬意顺着皮肤一寸一寸蔓延到全身。喝足了,才感觉到饿了,竹篮里松软的馒头还冒着热气,拿起来三两口就吃上一个。女人放下担子,就抄起镰刀走进了那片金色的麦浪里。老人把摊在地上的麦子拢起来,绑成一个个麦捆,哨兵一样矗立在地中央。
⑧稻场上,壮实的麦垛一夜之间从土地里长了出来。
⑨一块光滑如镜的地面上,不知谁家的麦子正摊晾在上面,像烙着一个厚厚的圆饼。中午时分,一个戴着草帽的男人牵着一头老牛出现了,牛身后拖着一个石磙。老牛踏上那厚厚的麦层,从最外沿开始,一圈一圈地转着。石磙从麦层上面碾过,一粒粒晒干的麦籽一个翻身便蹦了出来,没入厚厚的麦秸层中。筒状的麦秆变成了细碎的麦秸,下面铺满了金黄的麦粒。
⑩三四个人一字排开,女人们扬起木杈把麦秸挑起,把隐藏在里面的麦籽彻底清理出来。细碎的麦秸又被人们垛成了一个圆形的垛子,等到冬天,它们会被人们背回家,在牛栏里、灶膛里继续发挥作用。寒冬,在床上铺一层厚厚的麦秸,梦里都是艳阳高照。
⑪一大堆麦粒和麦糠被聚拢到了一起,像小山一样。男人坐在树荫下吸着烟,喝着冰凉的井水,看似悠闲自得,实际上他是在等待一场风的到来。在这个抢收的季节,风是大自然派来的得力帮手。早已入定的老槐树突然轻微地晃动了一下身子,男人觉察到了,他站起身来,铲起半锨麦粒,寻找风的方向。风徐徐刮来,逐渐趋于稳定。是时候了!他屈膝弯腰,铲起一锨麦粒朝脑后甩去,风恰好赶到,把较轻的麦糠吹到一旁,麦粒则在空中继续飞行,到两三米外徐徐坠落。男人只管挥动着手臂,并不回头看,他知道那些麦粒落下的位置,手腕在掌握着力道呢。女人戴着草帽,光着脚,拖一把扫帚上场了,她要把那些飘落在麦粒上的细糠扫去。一粒粒麦籽打在帽子上,落在身上,像石粒打在身上一样生疼,女人顾不得这些,挥舞着扫帚。
⑫月亮升起来了,如水的月色浸润着圆圆的麦堆。男人走过来,抓起半把麦粒塞进嘴里,甜醇的麦香立即充盈口腔,继而朝着灵魂深处涌去。
⑬醉了。就在这醇浓的麦香里,月亮、风,还有灯火摇曳的村庄,都像农人一样,头枕着颗颗饱满的麦粒,怀揣着一个丰硕的梦想,醉倒在这个殷实、热烈的季节里。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21日)
1.抢收的季节里农人们忙而不乱,每一道程序都井然有序,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抢收的过程补充完整。不知不觉间,我们在中学度过了一个学期的时光。在这段日子里,环境的熏陶、参与的活动、书香的陪伴、老师的关心、朋友的鼓励、家长的教导……让我们发生了一些变化,促使我们悄悄地成长。
师恩难忘
费伟伟
①漫长的求学生涯中,有很多老师待我极好。但我内心其实是很渴望老师对自己严一点的,所以特别感激一个常常敲打我的老师——钱高燕。
②钱老师教历史,文学方面造诣也很深,那时便已涉猎散文创作。望着变成铅字的“钱高燕”三个字,当学生的心里不知多崇拜。钱老师常主动要我的作文看,直率批评——我上大学后她也常这样。记得有一次上历史课,我奉命在黑板上抄题,抄完发现,钱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正看一篇我刚起草的作文,并拿笔写写画画。
③我那时作文有两大毛病,一是谋篇学报上一些文章,八股,俗套;二是用词喜欢花拳绣腿,看到漂亮词句就激动地抄下来,作文时不管不顾往里填,北方人说话——爱嘚瑟。
④二姐有时会把班上同学的优秀作文带回家,我也赶紧往上凑。有篇文章开头一句——“在这春暖花开、山花烂漫的季节”,啊呀美死了,赶紧抄下来。初夏,我们组织学农劳动回来写作文,我就当宝似的把这话写了上去。
⑤钱老师指着这句话问我:“费伟伟,你在哪个地方看到‘山花烂漫’了?我们这一路上哪里有山呀?”
⑥教室是水泥地,上哪儿找地缝啊。男生笑得打嗝,女生笑得花枝乱颤。臊得我脸腾地红了,赶紧抢过来把本合上,不让邻座闻言笑着探头的女生看。
⑦落了根的毛病要改,就得“棒喝”。远行的路走得越长,越明白这样的“棒喝”多珍贵。
⑧事实上,“棒喝”只针对我。对别的学生,钱老师总是温和的。
⑨钱老师个子不高,圆圆的脸,戴副眼镜,善模样儿;说话带点常熟口音,比无锡话多了几分软柔。课堂偶起嘈杂,钱老师只是停止授课,沉默数秒,课堂便渐渐安静,从未见她在课上发火呵斥过谁。
⑩而同学们敬重钱老师,并非人善不欺,实在是课讲得好。历史要记的内容本来就多,迎高考又加了不少,每堂课都是“填鸭”,钱老师却把我们这群饿鸭填得嘎嘎欢叫——她总是把那些生硬的知识点还原成一段鲜活的历史,有时甚至给人听书的感觉。
⑪比如有一次讲清朝什么事,钱老师提到《红楼梦》。不知怎么话头那么一转,就从宝玉、黛玉说到男女爱情。啊,爱情!那时爱情俩字像炸弹,对于中学生,可是不能触碰的禁区。
⑫啥原因?青春期呀。刻意的不理不睬,特别的杏目圆睁,永远高傲地对你一瞥,也许背后藏着惊天秘密。所以,当钱老师像知心大姐姐似的在课堂上讲起这个让少男少女心头如小鹿乱撞怦怦直跳的话题,个个如饥似渴,恨不得眼睛能当耳朵使,能不安静?
⑬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无数条,其中一定包括这样一条,就是既要能扣着课本,又要能跳出课本。钱老师不仅是跳出课本,可以说是从“课本”跳到了“人本”,从传授知识到传播文化。令我至今铭记的还有一条,就是她以自身行动给我们的感动和感召。那一年,我们高考,钱老师也在考——考研,考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
⑭那年钱老师已三十八岁,体质差,血压高。在家,上有老,下有小,女儿还上幼儿园;在校,任教研组长,比一般老师工作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她还是无锡市高中历史学科的领军人物,有好几次,我奉她之命上钢板刻蜡纸印讲义,再把那些油印品送其他中学。
⑮考研比高考早,钱老师因备考,有几堂课没来上,让我们自习,或者发试卷以赛代练。她对此很不安,一直说高考前要再加课帮我们把重点“拎一拎”。那天,离正式高考还差几天,钱老师专程赶来给我们“拎一拎”。可是,学生们在哪儿呢?我们早放羊了,教室里跑得没剩几人。这一下钱老师发大火了,拍桌咆哮,声震屋瓦。
⑯常熟钱家书香女,也效河东狮子吼?!我目瞪口呆。
⑰那是头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钱老师发火。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阅读文章,概括钱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