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起点 | B.起点的正西 | C.起点的正东 | D.不能确定 |
“数字”闪耀新重庆:9月4日《重庆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报告(2023年)》发布、报告显示,重庆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同时也展望了重庆智慧生长的美好前景。以下是某网站对此的专题报道。
数字重庆全面赋能 | |
![]() | |
数字重庆迎接未来 | ♢加快我市高校学科体系建设,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实施高校实验室体系建设行动。积极构建从国家级、省部市级等重点实验室体系。 ♢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联合的更高水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融合,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为推进科技强市、科技强国建设做更多贡献。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和资源,在营商环境、扶持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激发创新活力,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第三方服务平台。 |
材料一
图6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
材料二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三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为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展开开辟了道路。其秉持的三权分立思想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近现代政治体制,创造了第一个联邦总统制共和制国家,使美国的经济发展踏上快车道。
——摘编自亚特伍德《人类简史:我们人类这些年》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围绕民法典实施的话题,小闽和同学们展开讨论,在学校网站论坛上发了以下帖子。请你就以下问题跟帖参与探究,分享观点。
![]() |
![]() |
![]()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
材料一
时间 | 条约 |
1842年 | 《南京条约》 |
1843年 | 《虎门条约》 |
1844年 | 《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
1858年 | 《天津条约》 |
1860年 | 《北京条约》 |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历史教科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官员赫伯特说:“推翻清朝并非我们的兴趣,当我们向北京进军时,我们真为我们的行为担心,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
材料一:曾国藩,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人),晚清重臣。故居内有如下事迹记载:
1851年,洪秀全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3年,奉旨办湖南团练,创建湘军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1年,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5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材料二: 1895年10月,康有为离京南下,在南京会见张之洞。在得到张之洞的资助后,创办了上海强学会,并于1896年1月创办《强学报》。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故乡
靳云鹏
①上午我和母亲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②天气不错,阳光很好,虽已深冬,也并不觉得寒冷。
③先到故友家。
④终于瞅了个空,径自向我的老屋走去。说是老屋,其实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说法,因为那里只剩下一块宅基地了。但是,我还是愿意一去。
⑤眼前是一片荒凉,看不见几个房子,几乎没有任何参照物;可我走的还是二十年前的路线,虽然脚下确乎没有任何踪迹,应该已经算不得路,但方向却更加清晰、固执。举目远望,微微起伏的地表,草草地勾勒出粗犷的线条:路旁那几株红柳还在,依然虬曲遒劲,像是我的航标;待走近了细看,才发现它们的根部已经在皑皑的盐碱物中腐朽——所谓遒劲,不过是被时光凝固的姿态罢了。然而,路边那几丛在春日里率先泛绿在寒风中簌簌发抖的芨芨草呢?那几个被村民遗弃在路边生了苔锈的碌碡①呢?那些连绵的场院和堆积如山的秸秆呢?还有那几条从场圃里冷不丁地窜出来吓我一身冷汗的奸猾的狗呢?
⑥什么也不复存在了,连一道沟一道坎也看不见了。是年复一年萧冷的无情的雨冲刷了它们,还是日复一日寂寞的善变的风填平了它们?一切,只留给遥远的记忆,收藏在我单薄的行囊中。
⑦急行几步,我准确地来到了我的老屋。这里不过是一个矮矮的土堆,几步跨上去,刚立住脚跟,记忆的闸门便轰然打开,旧时的情景如浩浩长风扑面而来。
⑧一切如在昨日,却又恍如隔世。我有些慌乱地在四边转了几圈,试图找到那一段低矮的土墙的痕迹,那是我们从田地里劳作晚归后小憩的地方,在多少个夏日黄昏炊烟初起的时候,那里曾响起我清扬的笛声。那一排小平房也只剩了几块风化殆尽的土坯,那是我们姐弟几个夏夜纳凉的绝佳之地,几个人躺在房顶上,正对着满天繁星做无穷无尽的遐想时,却听得几声狗叫,起身惶然四望,却是晚归的村民走过。那间小小的炭房更没了痕迹,里面的炭块总是存放得很少,那些年的冬天似乎总是特别寒冷而漫长……
⑨所有追寻都是徒劳,我慢慢地坐下来,闭上眼,静静地感觉故乡清冷的风吹过我的面庞。
⑩离开故乡真的太久了。在这个光秃秃的土堆上,我却像回到了真正的家,那沧桑厚重的回忆给我以真实的回归感。年少离开的时候,我应该是带着行囊的;而现在已过而立之年回到这里,似乎依旧孑然一身。我是从何时开始背负着一个理想的空壳在行走?在我日渐麻木之前的那悄然逝去的青春年华可曾有过我心的追逐?
⑪“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②”生命的坚持与生存的法则总是难于抗衡。从寂寂乡村到喧嚣城镇,从不名一文到略显小资,原以为这十数年的奋斗是一个接近梦想的过程,回头一望,只看见来的路上荒草连天。辽远简陋的农村天地,曾给了我对自身美质不断发掘与拂拭的空间;而如今,我的所谓奋斗,却只是对自我生存潜力的挖掘,只是为着生存的本能反应罢了,因之衍生的则是按捺不住的浮躁与极力掩饰的虚伪。于是,渐行渐远,我离开了原来的自己。梦想的行囊,其实从未打开过。
⑫梦想如果能彻底遗忘,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而我,竟是终不能忘。故乡,总给我以特别的清醒。在她的荒凉与清寂中,我可以张开肺叶大口地呼吸,不必在意空气的污浊,还可以看呆笨的灰雀扑棱棱从身边飞过,不必在意旁人的眼光;而这种唯我与忘我,源于最质朴的干净,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
⑬正想着,听到不远处有人喊我吃饭,我起身应了声,默然离开。
(选自《散文选刊》)
A.“上午和母亲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这句话点出了此行的目的地。“阔别已久”说明“我”对故乡情感颇深。 |
B.第④段中“瞅了个空”“径自”,用语平淡,但写出了“我”见到老屋的迫切心情。 |
C.作者引用陶渊明的“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渴望回归农村生活。 |
D.文章最后一段既有心理描写,又有动作描写,“默然离开”是因为故乡已让“我”清醒地反思了自己的理想,帮“我”找回了一度迷惘的理想。 |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鲁迅小说《故乡》结尾段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