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塞外的春天

①说到长城外边,古代的诗人们,常常想作永久的荒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疑不到天涯”“三春那得桃杏花”,好像塞外是常冬常寒,除了飞沙飘雪以外,什么都没有。其实塞外自有动人的春天,也绮丽,也温馨,使人热辣辣,软绵绵,所看到听到的充满了生命的愉快欢欣。

首先报道春消息的是“啦啦”的白乌鸦,跟“嘎嘎”的长颈雁。它们回来了,也就是说真要“大地回春”了。到了“惊蛰”,蛰伏的昆虫们可并不惊动,只是沙滩可以看见惊鸿,树上新飞来了鸣鸠,陪衬上旧有的百灵、沙鸡……天上地上,声音色泽都起了新的变化。简单的复杂了,素朴的绚烂了。

③“春分河自烂”,冷冰冰静悄悄的黄河,长眠了四个月,忽然塌陷龟裂,接着流起凌来,大块的像山,小块的像床,有长条,有方块,你撞我,我挤你,筑成了冰坝,拦高了春水,大渠小渠,黄水汤汤,有金色鲤鱼在跳跃。当家家尝到开河鱼的鲜味儿的时候,喧哗咆哮的黄河流凌完了,平滑如镜,皮筏子、平底船都等着下河了。

④清明确是天清日朗,可是走遍原野,也看不见一点嫩绿草芽。 春雨贵如油,那是华北的话,要是在塞外,清明时节雨纷纷,简直是百年不遇的事。碰到阴天,也说不定还是飘几片白雪。杏花要到谷雨节才能看到,天气太干了吧,薄薄的花瓣,小小的花朵,像憔悴多病的病人。从谷雨到立夏,世界可要剧变了。娇艳是榆叶梅,芬芳是丁香,高雅是真珠穗,泼辣是马兰草,海棠夭桃,应有尽有,葡萄藤萝,到处都成架。如果您立在归绥城头上看去,真是烟云雾树,家家锦绣,百花烂漫,万紫千红。轻浮的柳絮,精制的杨花,滥造的榆钱,随着风,飘来飘去,自由地成堆成垛。踏上去,有的软绵绵,有的沙沙响,可算是十分春色,布满了人间。

⑤要想看看塞外的嬉春图,那么,黄昏的平沙落雁,清晨的乳鸠争巢,当然很有意思。不过最有情趣的还是艳阳天芳草地里看牧场。时间最好在太阳刚刚西斜的当儿,成百成千的牛羊驼马,都吃得饱欣欣地,胖油油地,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精神。您看吧,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有的追,有的跑,有的抱,有的跳;有三角的趣剧,有四角的笑料,有勇武的正生,有滑稽的丑角。胜利的拉开嗓子唱歌,失败的夹着尾巴逃走。形形色色,画不出也写不出。这儿的爱情广场,没有金钱、地位、门第的问题,各自凭了先天的毛色,当下的健康,平常的人缘,一时的机智,决定成功跟失败,大体上看,是“天地皆春,百兽率舞”。

⑥我看过幽燕的上林春色,我看过江南的草长莺飞,这些都不能使我忘情于塞外的渠口春涨,绕郭柳烟。我参与过陕坝的“手栽杨柳三千树”,我抚摸过归绥的“春风十万散榆钱”。六七年来,却是越走越远,越走越向南,哪里是天上,哪里是人间?哪里是中原,哪里是九边?我怕听嘎嘎的雁声,因为它还是海阅天空,有去有还。 我愿藉春风寄语,我想请海水传言,看饱了繁花似锦,听够了软语如绵;最好是青春结伴,最快是人在春先,我希望再踏草原,我希望飞度阴山,看天青日白,万家胜欢,埋骨在黄河湾处,大青山前


(1)文章写了塞外动人的春天,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描绘的是百鸟报春图
B.第③段描绘的是黄河开冻图
C.第④段描绘的是百花闹春图。
D.第⑤段描绘的是平沙落雁图。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引用诗句,写古代诗人们常常认为塞外是永久的荒凉,引起读者兴趣。
B.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拟声词形象地写出白乌鸦和长颈雁报春时的情景。
C.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清明时节塞外人们对春雨的珍视。
D.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希望尽快回到家乡的思想感情。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有的比肩晒太阳,有的卧着说家常,有的双双在散步,有的成对儿比犄角。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⑫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①_________→②_________→母亲捞起螃蟹→③_______
(2)文章第③段有什么作用?
(3)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文章第⑩段写道:“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请你揣摩并写出母亲此时的心理。(60字以内)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说法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课文《咏雪》出自其中的《言语》篇。
B.“不亦乐乎”“温故知新”“逝者如斯”“择善而从”“箪食瓢饮”这些成语都来自《论语》。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垂问”“奉陪”“劳驾”“惠存”属于敬辞,“愚兄”“拙作”“鄙人”“寒舍”属于谦辞。
D.王先生四十岁了,正值而立之年;儿子王大刚读初中,正是豆蔻年华;二胎王小宝出生不久,尚在襁褓之中;而父亲老王早已退休,年近古稀。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七年级(6)班在语文课上开展了以“细品数朵朝花·感悟鲁迅初心”为主题名著分享活动。
(1)第一组同学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调动你的阅读积累,在图中①②③处填写相应内容。


(2)第二组同学读完《朝花夕拾》后认为“鲁迅也有朋友圈”,并就此进行了探究。下面是所画的思维导图,请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名著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大明湖的曾堤如一条青黄相间的绒带,默默地伸向湖心,微风在天地间酝成一首轻灵的诗,一叶孤舟就像诗中的主角,在清的水面上飘浮着;远处的烟霞,仿佛青灰色薄纱,(xiāng)嵌在起伏的远山上,与辽阔的云(xiāo)应着。眼前的明湖秋景,不是春的娇媚,不是夏的粗不是冬的憔(cuì)。是什么?我说不出,只觉得眼前的画面静()极了。悠远极了,高洁极了。

1.上面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niàng   dèng      kuàngB.hàng   chéng      kuáng
C.niàng   chéng      guăngD.hàng   dèng      guăng
2.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馕嵌     云宵     憔悴     静谧B.镶嵌     云霄     憔悴     静谧
C.馕嵌     云霄     樵悴     静秘D.镶嵌     云宵     樵悴     静秘
类型:基础知识综合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屠奔倚其下   于是,就B.其一坐于前   
C.投   D.苫蔽成丘   覆盖、遮盖
2.下面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B.而两狼并驱如故   禽兽变诈几何哉
C.悟前狼假寐   去后
D.后狼止前狼又至   博学笃志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抱有希望。
D.“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只划一处)
用 力 多 者 收 功 远 乃 终 身 不 忘 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司马光身上获得的启示。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语句。
(1)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2)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3)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6)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7)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8)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借梦境抒发自己渴望以身报国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类型:名句名篇默写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随着经济的发展,路子会越走越宽,人们会各得其所。这是毫无疑义的。
B.老师试图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社会、学校和家长都满意。
C.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
D.张明和方军像亲兄弟,整天形影不离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易0.85
收藏
纠错
详情
某中学七年级正在举行主题为“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随着网络的发展,交友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网络开始逐渐取代以“串门”为代表的传统社交模式。的确,近半数人认为网络社交平台承担了一部分“串门”的功能。此外,网络的发展也促进了“宅文化”的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串门文化”带来冲击。相关数据显示,近半数的人在非工作时间更喜欢宅在家里。那么,你对网络时代的交友方式有着怎样的看法呢?请简要谈谈,并说明理由。
(2)为了使本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班委会决定邀请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王老师参加,并期望他对本次活动进行指导。如果让你去邀请王老师,你会怎么说呢?
类型:综合性学习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