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巴蜀文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核心 |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各具特色 |
C.三星堆遗址是巴蜀古国文明的珍宝 | D.巴蜀文明隶属于中原文明 |
史实 | 层面 |
14世纪中叶兴起的文艺复兴 | 思想层面 |
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 | 制度层面 |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 | 技术层面 |
A.唐太宗积极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
B.唐太宗重视官吏的整治,知人善任,广纳贤才,任用少数民族官吏 |
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与周边民族的密切、和谐的联系 |
D.唐太宗坚持“以民为本”,鼓励农耕,减轻人民赋税,开发边疆地区 |
材料一 1500年以前,欧洲人普遍认为整个世界只有欧、亚、非三大洲,且大洲之间基本没有交流。而恰恰因为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探险家的出现,才使世界原有的这种状态被打破。
——部编版教材教师用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对于中国的意义不只是体育,中国在冬奥会期间接待了约30位国际政要,也加强了一些私人关系,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国际奥委会19日宣布,具有象征意义的奥林匹克奖杯将授予中国人民,以表彰他们“温暖、活力、热情和支持”。
——香港《南华早报》
材料四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产生……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样意味着全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只是两百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拼盘。
材料 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 事件 |
1924年1月 |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
1924年 | 黄埔军校建立 |
1926-1927年 | 北伐战争 |
1927年4月 |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
1927年8月 | 南昌起义 |
1927年9月 | 秋收起义 |
1927年10月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
1930-1933年 | 国民党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
1934-1936年 | 红军长征 |
A.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趋向单极化 |
B.当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
C.鉴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
D.“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
【文明多元】
材料一 公元前6~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其中一个人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一个人在爱琴海边思考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的问题。
——摘自余秋雨《千年一叹》
【观念创新】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这一时期,人们取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
——(瑞士学者)布克哈特
【思想武器】
材料三 由于受到17世纪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深信“自然法则”。他们从自然法则出发,强调人的自然权利。
——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信仰力量】
材料四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A.《权利法案》 |
B.《独立宣言》 |
C.《人权宣言》 |
D.《拿破仑法典》 |
材料一: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引发了英国革命,资产阶级希望实现对君主专制的民主化改造,将君主变成能够体现其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一目标,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材料二:1871年,岩崎弥太郎买下几艘小轮船,创办了三菱轮船公司。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时,明治政府让其负责军事运输,并拨赠给其13艘轮船。第二年,当局将所有官船卖给三菱,并在15年内给予其巨额“航线补助金”。
材料三:农奴制改革后,解放了的农民除了从事农业生产以外,还经营手工业或商业这样既有利于活跃城乡的经济生活,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随着商品经济和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致富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逐渐增多,于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发展起来;大工厂迅速取代了手工工场,成为俄国经济生活的主旋律。大工厂应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A.注重文化 | B.传播儒学 | C.考试选拔 | D.公平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