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大相径庭 屏障 花枝招展 寂寥 |
B.大相径庭 篱笆 草长莺飞 喧嚣 |
C.截然不同 屏障 草长莺飞 寂寥 |
D.截然不同 篱笆 花枝招展 喧嚣 |
A.①④③②⑤⑥ | B.⑥①④⑤②③ | C.①④⑤②③⑥ | D.⑥①④③②⑤ |
今日凌晨4时许,我走进广场,器宇轩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令我感到分外肃穆。观旗区已经聚集了上千名观看升国旗的人,大家屏息敛声,翘首以待升国旗时刻的到来。终于,城楼上吹响升旗号角,升国旗仪式正式开始。随着一声“正步走”的口令,三军仪仗队护旗编队以抑扬顿挫的正步步伐走过长安街。6时11分,伴随着振聋发聩的升旗口令,护旗队员和礼兵行礼,解放军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升旗手高高地扬起国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至旗杆顶端。晨光熹微,飘扬的国旗与绚丽多彩的鲜花交相辉映,可谓是“旗展五星光日月,_______”。这份记忆,会深深地镌刻在我的生命里,让我由(忠衷)地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A.翘首(qiáo) 镌刻(juān) 忠 | B.翘首(qiào) 镌刻(juàn) 忠 |
C.翘首(qiào) 镌刻(juàn) 衷 | D.翘首(qiáo) 镌刻(juān) 衷 |
A.器宇轩昂 | B.屏息敛声 | C.抑扬顿挫 | D.振聋发聩 |
A.花开四季丽山川 | B.花红似火报国心 |
C.花开满园映神州 | D.花团锦簇装河山 |
锦绣中华图片 | 风景名称 | 作注诗句 |
![]() | 瀑布 | 郦道元在《三峡》中描绘了“悬泉瀑布,① |
![]() | 荆楚大地 |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刻画了山岭原野“② |
![]() | 汉阳原野 | 崔颢在《黄鹤楼》中展现了“④ |
![]() | 边塞关隘 | 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摹了“⑥ |
A.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临近,中国人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 |
B.根据我省突发公共生命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有关要求,所有居民 |
C.每逢检查,总有一些不法商人 |
D.这篇描述邻居刘医生抗疫的作文能发表在省级报纸上,确实是我的 |
主题 | 古诗文名句 |
绮丽景象 | 诗中自有壮山河。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了“大漠孤烟直,① |
唐朝战争 | 同写战争,杜甫笔下满目萧然,“⑤ |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
1.选文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A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
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
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
【材料一】
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
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材料三】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A.汪曾祺的《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 |
B.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三峡》,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 |
C.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开篇设疑,点出背景;回忆往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惜别寻父,难忘背影;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
D.《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古代石拱桥的典范,突出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 |
主题 | 文学常识与名句 | 出处 |
自然美景 | 诗人① |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
真挚友情 | 李白将思念之情托付明月,写下④“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学习方法 | 作为教育家,孔子知道学习与思考之间关系密切,缺一不可,所以他强调要学思结合:⑤“ | 《<论语>十二章》 |
久别重逢 | 安史之乱后,杜甫与李龟年久别重逢,感慨万千,写下“正是江南好风景,⑥ | 《江南逢李龟年》 |
思乡之情 | 李益在城楼上听到凄凉的笛声,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写下⑦“ | 《夜上受降城闻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