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兄弟所最信的民生主义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
——《复兴之路》
(1) 材料一中土地纲领是哪一革命运动颁布的? 这一土地纲领的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三: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机构管理贸易。高宗年以来,市舶收入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宋神宗统治期间年号)年间岁入的两倍多。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为唐太宗赢得了怎样的称号?A.“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 B.废除农奴制,开启近代化 |
C.提倡“文明开化”,改造教育 | D.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
A.元朝 | B.宋朝 | C.唐朝 | D.明朝 |
A.变法是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 | B.变法取得了巨大成功 |
C.变法损害官僚地主的利益 | D.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
A.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 B.政权更迭频繁 |
C.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 D.统治阶级的争权夺利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 B.使民族关系和睦融洽 |
C.导致隋朝人口数量减少 | D.使隋朝的疆域大幅缩小 |
A.百姓辛勤劳作 | B.农业发展进步 |
C.政府鼓励耕种 | D.生态环境改善 |
A.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 B.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
C.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
A.其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 |
B.其外貌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
C.其已经会人工取火,还会保存火种 |
D.其会直立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