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他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25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他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
中华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始终明记,千百年来,华夏儿女讲求诚信,推崇诚信,涌现出一代又一代诚信君子。【甲】诚信,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
【乙】诚信,是一粒种子,只要辛勤耕耘,就能绽放美丽的花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拥有诚信,我们就拥有了广阔的天地;拥有诚信,我们就拥有了美好的明天。
A.消息——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性。 |
B.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称。 |
C.苏轼——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D.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借“折戟”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思考。 |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 |
D.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直接正面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
A.②⑤①③④ | B.③①②④⑤ | C.③①④②⑤ | D.②⑤④①③ |
![]() | ![]() | ![]() |
① | ② | ③ |
图①:悟空举棒相迎。这两个,一个是大圣临凡世,一个是元帅降天涯。两人各不相让,初时竟斗了个旗鼓相当。
图②:祖师翻身醒来,见悟空跪在床前,喝问:“这脚狲,到这里来干什么?”悟空说:“师父白天打我三下,不是怕人多眼多,暗暗叫我三更天独自前来求教吗?”
图③:大圣进府见太上老君正在为道童讲道,便只身来到丹房,将炉火旁五只葫芦中的丹药,如吃炒豆一般吃个精光。
那人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杆。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鸦鸟,只有一间小庙。疾睁风眼,仔细看之,见旗杆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哪里哄我。”
《论语》十二章(后六章)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⑪子曰:“三军可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A.第⑦章指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
B.第⑧章中,孔子认为当“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体现了孔子对富贵的排斥。 |
C.第⑨章讲的是学习态度,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后人常以此句自省或教育别人。 |
D.第⑩章中的“逝者”可以是消逝的时光,也可理解为世间万物的变迁如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包含了孔子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诗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日生残夜”写季节交替,“春入旧年”写日夜交替,蕴含自然理趣。 |
C.诗歌最后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诗人想到要借归雁给他传递家书,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D.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联系紧密,浑然一体,全诗用笔自然巧妙,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堪称千古名篇。 |
晚上,一家人打算吃饭,看着餐桌上比平时多摆放的餐具,小华嘟着嘴,生气地说:“妈妈,为什么要放这么多套餐具,是不是知道今天是我洗碗,故意的!”妈妈摸了摸小华的脑袋说:“多余的餐具是公筷公勺,今天开始我们也要文明用餐,卫生用餐!”爸爸听到妈妈的话后,不屑地说:“一家人还这样见外,至于分得那么清楚吗?”奶奶也在一旁附和道:“就知道讲究,再说我们根本不习惯这样吃饭呀!”妈妈笑了笑,耐心地说道:“使用公筷公勺是一种新的用餐方式,既文明又卫生,另外,这也是对家人特别的关爱呀!大家慢慢就会习惯的。”
A.小华 | B.妈妈 | C.爸爸 | D.奶奶 |
①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后代最珍贵的遗产。②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后代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③我们有能力和条件,全面地发扬和继承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④只有把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才更有能力、有资格去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