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0年12月7日,正在华沙访问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献花圈。当勃兰特伫立凝视一幅幅精美清晰的受难者的浮雕时,突然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1985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发表了著名讲话:“德国应明确承认战争罪责。” 

材料二:(见下图)2018年1月27日,波兰政府在南部小镇奥斯威辛举行纳粹集中营解放73周年纪念活动,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副总理希德沃以及以色列和俄罗斯驻波兰大使等参加。


材料三:(见下图)2017年12月26日11时30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前往东京靖国神社进行了参拜,全程30分钟。中国外交部表态:安倍悍然参拜靖国神社,日方必须承担一切后果。


材料四:日本《新历史教科书》妄称中日历次战争责任均在中国;关于南京大屠杀只以“事件”一词带过,而且否定了南京大屠杀;书中为战犯鸣冤叫屈,鼓吹其侵略是“造福”亚洲。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两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这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归纳两国对这一事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3)针对他们的不同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根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所反映内容的联系)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

材料二:(“十三五”时期)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45%……缩小城乡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

——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三:近年来,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出现了交通拥猪、环境污染、城市无序扩张等现象,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何成刚《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城市化发展速度将其分成三个阶段,概括三个阶段城市化发展特点,并用图表法加以呈现。

(2)材料二表明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着眼点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推进城市化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方兴未艾。题图中哪一处红色遗址所呈现的历史事件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A.
B.
C.
D.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列图片,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对比联系。)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根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至120字的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比较。)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以下去爭年表,完成要求。

从上表中提取两件或三件大事,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材料所选大事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字数120字以上)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世界屋脊”上的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史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设置机构,有效管辖

材料二 因俗而治,兴教安众

材料三 汉藏交流,相互促进由于元代西藏被正式纳入元朝版图和元朝对西藏的具体施政以及西藏和祖国内地之间官员、僧人、商贾的相互来往,进一步推动了西藏和内地经济、政治和文化科技的全面交流发展,共同促进和繁荣了包括了藏族、蒙古族在内的统一的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元代内地的建筑技术、造船技术、陶瓷工艺、雕版印刷技术及器材等科技文化相继传入西藏,对藏族的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藏传佛教及其文化艺术也先后传入中原内地,对中原内地的文化艺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朝统治西藏:万里雪域成为中国的行政区》

清朝取代明代后,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使西藏在中国版图最后确定,在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西藏自身也在这200多年的安定中,发展了自己的经济文化,在西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走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而奠定了西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清朝时期,西藏与内地的交往更加紧密,大批藏僧进京城学习、供职、主持寺庙法事等,把藏族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带入中原。同时内地的大臣、军队驻扎西藏,汉族商人入藏贸易等都为藏汉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西藏在线·清朝时期》

(1)依据材料,结合做学,分别指出元朝和清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或官员。
(2)请参照范例,从图片二、三中任选一幅图片,说明清朝对西藏采取的措施。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措施还有哪些?并归纳元朝与清朝对西藏采取措施的共同特点。
范例:元朝时,元世祖册封西藏宗教领袖八思巴为帝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元朝与清朝对西藏有效管辖,产生了哪些共同的影响?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材料二: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1)材料一图中政权①的都城在哪里?建立政权②的是哪个民族?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有哪些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57年和l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材料四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信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这次运动对土地所有制有什么改变?
(2)材料二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3)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5)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