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首饰盒

王开忠

①几个月前回老家,在堂屋客厅里又看见了那只雪白的小盒子。盒子被弟弟每天擦拭,纤尘不染,光洁明亮。

②这是母亲的首饰盒。四寸见方,外表白色。我左看右看,它怎么都不像一个首饰盒。一是样式不像,首饰盒一般玲珑精致,它却既大又笨;二是颜色不像,首饰盒多色彩艳丽,它却只有朴素的白色。母亲的首饰也很简单,就是逢年过节才戴的一对普通手镯,还有平时戴在头上的一个塑料簪子。装首饰的盒子当然就算首饰盒了,母亲叫它首饰盒,父亲也叫它首饰盒,所以在我们家,它就是名副其实的首饰盒了。

③这个首饰盒在母亲去世后由父亲收藏,我们几个作子女的,谁也没有去动它、打开它。父亲病危时,把我和妹妹、弟弟叫到跟前,指着这个首饰盒,声音微弱地说:“这是你们母亲留给我的遗物,你们看看吧。”我掀开盒盖,里面除了那对镯子和塑料簪子外,还有两小一大的三张纸条。我先打开两张小纸条,上面分别写着“10元”和“30斤”。我瞬间明白了,这是乡里先后两次救济我家的钱和粮食。我心里一阵激动:母亲是重情重义的人,平时人家给的好处,她从不忘记,而且总是要我们不忘报恩。

④我又打开那张大纸条,上面一笔一画,歪歪斜斜写着三行字:“传友,我要走了……后事不要公家九济,简单埋了。共产党对我们有恩,给我们太多了,以后能不要九济就不要九济。开忠长大,叫他去参军。”

⑤“传友”是我父亲的名字。母亲没念过书,识字不多,将“救”字写成了“九”字。看到母亲的字,我突然心酸起来,她的遗嘱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情,我止不住泪如雨下。

⑥母亲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去世了,年仅36岁。她原来身体很好,当过支前模范,听人说,她在全村妇女中做的“支军鞋”最多。可后来父亲身体不好,家里的重活都压在了母亲身上,把身体给累垮了。乡政府看到我家确实困难,又考虑到母亲是支前模范,便先后救济了我家10元钱和30斤玉米。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为此,善良而要强的母亲一直过意不去,几次说,这钱和粮食不该要。没想到,母亲当时还记了账,并把纸条工工整整地折叠好,珍藏在了首饰盒里。

⑦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常对几个孩子讲,新中国成立前我们村近百口人没有一寸土地,都是依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生活,所以得名“租地村”。自从共产党来了,穷人分得了土地,村民的生活才渐渐好起来。她要我们不能忘本,还特意嘱咐我长大后去参军,保家卫国,决不能再让老百姓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⑧母亲去世后,父亲一心抚养我们三个孩子,不管生活遇到多大困难,父亲都不愿意向国家伸手,怕添麻烦。我19岁那年,按照父亲要求、母亲遗愿,参加了解放军。参军第三年时,家中房子老到快要倒塌了,只能再建新房,可是盖房又缺钱。邻居对我父亲说,你是军属,找找政府,一定会帮忙解决困难的。可我父亲不愿意张这个口,最后是向亲友借钱,才把房子盖成了。后来又有一次,父亲因病住院一个多月,花了不少钱。一位好心的医生得知他是军属,对他说,像你这种情况,只要找到县里,或多或少都会得到接济。父亲听了,还是摇头。

⑨过去村里很多人都说他倔,称他为“倔老头”;也有人说他傻,叫他“傻老头”。我也认为父亲是一个只要面子不顾家的人。直到看见了这几张纸条,我才知道,为什么父亲一直当宝贝一样珍藏着母亲的首饰盒,原来里面珍藏着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直到看到了母亲的遗嘱,我才突然明白,为什么父亲那样“倔”又那样“傻”……

⑩那天,看完首饰盒里的纸条,我望着病床上的父亲,想起去世多年的母亲,禁不住泪水奔流……

⑪从老家回来几个月了,我的眼前还时常浮现起那只雪白的首饰盒,光滑洁净,明亮澄澈。我想,它将会一直亮在我的心里。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7月12日,有删改)

1.选文采用了插叙的手法,请按文中主要事件的发展顺序,根据提示把脉络补充完整。
母亲得到救济,把记账的纸条放在首饰盒里——①___________——母亲去世时,把首饰盒留给父亲——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3.文章主要写“母亲的首饰盒”,为什么又运用大量篇幅叙述父亲?请你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的“我想,它将会一直亮在我的心里”意蕴丰富,请写出你的理解。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题目: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冰心说,“青年人啊!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莎士比亚说,“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请以“关于青春,我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不少于20行;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涉嫌泄密的人名、地名、校名;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从以下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

曾有一个学僧问禅师要学多久才能开悟,禅师说十年。学僧又问如果加倍苦心钻研要多久,禅师说二十年。

学僧非常不解,禅师答:只注重结果,又有何时间和精力注重禅修本身呢?

用力过猛,太想要一个结果的人,往往没有一个好结果。你越着急,就越焦虑,像一只不停转动的陀螺,透支了时间和精力。

真正厉害的人,从不着急。路要一步一步走,字要一笔一画写。有足够多的耐心,才会有足够好的人生。


任务一: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回忆?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记叙文,向班刊“成长的足迹”栏目投稿。
任务二:班级举行演讲比赛,请你从这则材料中提取观点,撰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②符合文体特征;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根据要求作文。

许多地方、许多物品都贮藏着我们珍贵的回忆,重视它们,必将涌出无限的感慨与眷恋。


请以“这里有我的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成功、后悔、感动、哭、笑……”
(2)有具体描写,感情真挚,中心突出。
(3)书写工整,不少于550字。
(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不独其子   子:
②货其弃于地也   恶:
仿佛若有光   仿佛: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甲】段中阐述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用自己的话作答)
5.请找出【乙】段中表达“大同”社会特点的语句。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古诗文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材料二】

桃花溪

张旭〔唐〕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材料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溪行          木求鱼       不解之       无故
B.欣然       劝善       戒律       墨守成
C.未             潘安       仅存       食不
D.屋俨然       打家劫       东邻西       求田问
2.把语段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情景在如今的中国很多已经变成了现实,请你概括列举。
4.“追求理想生活”是很多人的理想,陶渊明描绘了桃花源的情境来寄托自己对这种政治理想生活的追求。阅读上面材料二材料三两首诗,简要说明“追求理想生活”在张旭和杜甫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5.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杜甫诗中 “八月秋高风号,我屋上三重茅。”加点字的妙处。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五十年后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那时或许真人与智能机器人混杂难分。在网络的那一端,与我们视频互动的是谁?在生活中,跟我们打招呼、为我们提供各种服务的又是谁?请发挥想象,以“对面不相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苦刺花的香味

李建中

①已经一个多月没出城了,突然想到城外走走。

②车子驶出城外,庄稼地已经一畦赛一畦地绿了起来。鸟雀低飞,洒落串串软语,燕尾剪裁着春风,攀枝花举着酒盅似的花朵,醉饮满树春光。在一条溪水潺潺的小河边,我看到了一片雪一样盛放的苦刺花,一朵朵,一簇簇,洁净如雪,尤显高洁。看到苦刺花,一缕苦涩而清香的味道萦绕心头,唤醒了童年的记忆。

③我的童年在乡间度过。每到春天,上山采花的人特别多。大家最爱采食的是棠棣花,但采摘苦刺花的人却特别少。一是苦刺花花瓣细碎,花朵较小,而且味苦;二是苦刺花长着绣花针一样锋利的细刺,稍不留神就会扎伤手。与常人不同,母亲常常选择在河湾处采摘苦刺花。母亲说,河湾处的苦刺花开得盛,花瓣肥,味道正,而且有香味。

④苦刺花摘回来清洗干净后,母亲就把它放在锅里煮上半小时,捞出后再用清水漂洗、浸泡,除去苦涩之味。食用时,把苦刺花挤干水分,加上韭菜、辣椒、豆豉和几丝腊肉,在油锅中爆炒,一道美食就做成了。小时候缺少油荤,肠胃寡淡,吃苦刺花,除了偶尔能尝到丝丝肉腥味之外,剩下的几乎全是苦涩的记忆。当看到我吃苦刺花吃得眉头紧皱的时候,母亲就若有所思地说:“苦刺花的确苦,但苦的东西吃多了,就能吃出香味来。”我那时懵里懵懂,理解不了母亲这话蕴含的深意。

⑤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我十多岁就承包了一家人一年的砍柴任务,而且干起了挖坂田、背畜粪、打谷子等成年人才干的重活。浸透着汗水咸涩味道的少年生活,磨厚了我的脚掌和手掌的茧子,压结实了我稚嫩的肩膀,磨砺了我坚韧的内心。14岁那年,我远离家乡到外地求学,终于卸下了沉重的家务活。离开了农活的我竟像一株水土不服的树木,变得孱弱多病,我疯也似的奔向郊外寻找苦刺花,我时不时地想起母亲摘苦刺花的情景,我仿佛第一次嗅到苦刺花苦涩中的淡淡香味。

⑥中师毕业,我到了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任教。初为人师,我不敢丝毫懈怠,我认真撰写教案、反复修改,像演员背台词那样一遍又一遍地背教案,设想各种课堂情境和应对方案,窗前的灯,不知多少次擦亮小山村漆黑的深夜……也许是工作上吃的苦多一些的缘故吧,后来,我有幸从小学调到中学,从山区调到县城工作。

⑦20岁那年,我从县城回老家,犯了牙痛病,吃药打针都没奏效。母亲挖来苦刺花根煮水,没想到两天后牙就不痛了。只是苦刺花根的苦肝胆,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幸运的是,我从此不再因为其他药的苦涩而紧皱眉头,往往一仰脖子就能把一碗药一饮而尽。每当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令人头痛的事,我就想起那剂苦刺花煮水的药方,眉头开始舒展,额头和心头的皱纹也减了不少。

⑧回城后上网搜索,生于河谷沙丘的苦刺花,居然是一味纯天然的药物:根和花都可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叶可凉血、解毒、杀虫……曾经以苦涩浸透我生命底色的苦刺花,竟然浑身是宝,药用价值竟然这么高!

⑨回顾来路,在贫穷岁月里摔爬滚打,我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吃过了太多的苦,但如今这些苦让我品尝到了幸福的味道,让我格外珍惜生活的馨香。轻轻地嗅着春风中的苦刺花,我觉得它真是一种具有哲学智慧的植物,它锦囊似的花瓣里,苦涩中藏着缕缕暗香。

(选自《金沙江文艺》 2020年12期,有删改)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和经历“我”的表现“我”的心理
童年吃苦刺花做的菜苦涩
奔向郊外寻找苦刺花思念
20岁喝苦刺水治好牙痛上网搜索苦刺花的功用
现在回顾来路轻嗅春风中的苦刺花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苦刺花的香味”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串联起由儿时到现在的几段经历,使文章浑然一体。
B.文章开头写作者看到城外小河边洁净如雪的苦刺花,引出下文作者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开篇点题,行文简洁自然。
C.童年的“我”吃母亲用心烹制的苦刺花菜,吃出的却是一肚子苦水,这说明我很讨厌苦刺花,并且对那种困苦的生活痛恨不已。
D.作者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心理,比如第⑦自然段中写吃过苦刺花后不再怕苦时用“一仰脖子”“一饮而尽”等词形象体现。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鸟雀低飞,洒落串串软语,燕尾剪裁着春风,攀枝花举着酒盅似的花朵,醉饮满树春光。
4.文中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5.结合文章主旨和链接材料的内容,谈谈你对“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说法的看法和感悟。

【链接材料】近些年,在“再苦不能苦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等言论的影响下,很多父母竭尽全力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和最周全的保护,对孩子有求必应,唯恐孩子吃一丁点苦。然而,没吃过苦的孩子,却长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低能儿,安于享乐的他们,暴躁易怒,荒废学业,顶撞父母和老师,生活也并未如父母想象的快乐和幸福。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文字,按要求写作。

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事热点,你会发现许多美丽的事;参加户外生活实践,你会发现大自然是如此美丽;观看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你会发现诗词是如此美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从一双双伸出的援助之手,你会发现人性是如此美丽……


请以“_______如此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选择合适的词语或短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不少于600字。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哗哩哔哩”网站发布一段名为《后浪》的演讲视频,寄语青年一代:“青春是善良、勇敢、无私和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青春,有太多美好的故事;青春,引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和思考。


请从下面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请以“我的青春故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2)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青春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
①按文体要求作文,不少于600字。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