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
①“听书”是苏南俗语。这里的“书”指苏州评弹。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合称。
②书场一般开下午场和夜场两场。夜场书更受重视,都是说书先生的看家书目。场子里有提篮小卖,无非是西瓜子、南瓜子、花生米和五香豆之类的消闲小吃。我跟着大人去听书的本意就是为了这些小吃,后来耳濡目染,慢慢喜欢上了听书。
③起先, 听唱是被迫的,后来,居然就渐渐地听出些好处来了。蒋调的清雅,徐调的温软,琴调的潇洒,张调的激昂……到能接受弹唱的时候,我已经是个大孩子,再不好意思拉着大人的衣角进场听“白书”了。
④几个大孩子凑在一起商量,想出了“派代表” 的穷办法——每个人凑点钱,供一个人去听书,次日找个时间让他向大伙传达。派出的代表是我们中最能模仿说书人的。代表受此重托,竭力地绘声绘色,却远远没有原版生动迷人。故事是有的,但听半天也“进不去”故事里。这是怎么啦?想想这个问题,多少使我悟出点艺术的真谛。说书人远远不只在讲故事,他们把难叙之事娓娓道来,把难状之物呈之目前,把难言之情诉出微妙,看似随口而出,其实句句都是有心的:有时细针密缝,有时一表千里, 皆追求具体、生动、传神。这种追求是和小说一致的。那时候,我是非常钦佩那些评弹艺人的,惊讶于他们能凭一张嘴把故事说得悬念迭出、 ( ),把人物刻画得血肉丰满、( ),把人情世事评点得( ),在我少年的眼中,这些穿戴整齐、温文尔雅、说古道今的说书先生是值得信赖、应当尊敬的。他们通过历史和道德知识的传播,‘在不经意间薪传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样的口头传播在乡村尤其重要,因为那时候的乡村比城里有着更多的文盲和准文盲, 口头传播是他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⑤东园茶馆坐南朝北, 书台背面是一排格子长窗, 窗外便是练塘河。这就有了一种可能。总有泊在镇上过夜的船只的,快到开书时,我们几个就去说动一个船主,让他把船泊到东园那边去,这样,我们就能在船上听隔窗书了。听隔窗书不是全天候的,天凉, 书场的窗子关起来, 隔窗书就听不成了。天热,窗子开着,可水上的蚊子多,得不停地和它们战斗。羊尖镇上有我的一个朋友叫李钟瑜,他们家和书场只隔一道墙,他可以睡在床上通过一个墙洞听书,真是美妙极了。房间在二楼,墙洞高踞于书场接近房梁的地方,书场老板是不会认真追究的。对这个宝贝墙洞,我只有羡慕的份, 因为羊尖镇远在三十里之外。
⑥听隔窗书是难以过瘾的。总是有了阻隔,声音邈远飘忽。更重要的是看不见说书人,使评弹的魅力大为逊色。
⑦到了关键章回,我们只好老着脸皮混进场子去过把瘾了。书场是背靠着河的,而且书场还有一个“水后门” 可以利用。卷起裤腿, 沿着石驳岸蹚一段, 就到了一个水栈(水后门), 登上十几个石级, 穿过厕所,再走一段小弄堂, 就从侧门进入了书场。 这时, 书已开讲, 一切都安定下来了,老听客是不会嫌我们的, 因为他们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他们的眼神里甚至还有些欣慰哩————有接班人的确是值得欣慰的。
——选自《蓝调江南》,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依次填在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引人入胜 栩栩如生 练达洞明 | B.栩栩如生 引人入胜 练达洞明 |
C.练达洞明 栩栩如生 引人入胜 |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④段画“ ”句的理解。
(3)短文围绕“我们”听书,写了“我们”想尽了哪些办法?仔细阅读第④~⑦段,概括出来。
(4)第⑦段画“ ”的句子通过细致描写“我”和小伙伴为了听书而蹚水走“水后门”的一系列
(5)生活中的艺术之美需要用心体会,有时打动你的也许是一首诗、几句歌词、一段旋律、一幅图画、一部影片……举例写写你在欣赏过程中的感受或想象到的画面。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