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重庆“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5年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2880.1 | 6000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 元 | 17532 | 31000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5200 | 12000 |
单位GDP能耗降低 | % | | 15 |
财政民生支出 | % | 50 | 60 |
注: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圈翼”发展差距缩小到2∶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 (基尼系数是一个用来描述收入整体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它处于0.3-0.4时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
(1)读材料一谈谈重庆市提出上述目标的经济学依据。
材料二:为实现上述目标,重庆市提出了“共同富裕”的12项举措。其中有4条与农村农民有关,2条与国民收入分配、财产分配有关,2条与就业创业、控制通胀有关,2条与社会保障有关,还有2条有关户籍制度改革和公租房制度。
(2)请用经济常识完成下表
重庆“共富十二条”(部分) | 经济分析 |
新增330万个就业岗位,发展微型企业15万个,个体工商户增加到150万个,有效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严格贯彻《劳动法》,维护劳动者正当权益,提高全社会就业质量。 | 解决就业的根本措施? |
① | |
继续坚持“国进民也进”的原则,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有资本收益的30%用于民生 |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
② | |
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 | 从国民收入的分配角度谈谈如何才能实现“民富”? |
③ | |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双联动”,使全市220万困难群众生活随经济发展而提高,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依据? |
④ |
材料三:重庆市委、市政府开创性地提出“共富十二条”,而“共富十二条”出台的前前后后,离不开重庆政协人的大力助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说,“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之前、之中、之后,都离不开政协充分履行职能,都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特别是要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
(3)结合材料三,回答重庆市委市府为什么要组织调研,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