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在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它又同时具有道德哲学或人生哲学的内涵。张岱年说:“古代哲学中所谓天是有歧义的,或以指主宰之天,或以指自然之天,或以指义理之天。”他还指出古代先贤中,孔子、墨子、孟子及董仲舒都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世界的最高主宰”。宋明理学或讲天即理,或认为心即天,其要义都在强调天的独一和绝对。就是说,遵从“天”是对绝对客观外在的承认,也是一种道德上的必然要求。基于这一认识,先秦时代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天下”观念。

“天下”观念的基本原理,就是“‘天下’万物都反映着并且要服从于‘天’的意志”及“世界上只能有一个‘天下’”。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思想根源,是先秦“天下”观念中所表现的“周边民族集团与中原王朝同属一个‘天下’”的认识,这是“天”作为最高主宰的外在表现。由于“天”在道德上的内涵,“天下”观念还有另外一层道德上的必然,亦即“四夷”尊崇中原,具有道德上的合法性和优先性。甚至可以说,“天下”观念在早期中国首先是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而存在的。当然,早期中国相对周边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天”的外延和内涵被普遍认同的客观原因。

古代中国对于“天下”观念的叙述,可以理解为道德与制度的系统构建。早期中国的“五服”及周的封建与宗法制,秦汉之后的羁縻、土司制度乃至宗藩制度,都是对于“天下”的制度构建。除了原本所具有的道德属性之外,“天下”观念亦因此成为一种维护秩序和安全的手段而被实用化。可以说,“天下”观念兼具道德与实用之二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制度化的安排。由多层复杂内容构成的抽象的“天下”观念,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巩固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维度的“统合”功能。

一是“天下”观念使“华夷一体”或“华夷一家”思想有了理论根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政治形势及立场,会使华夷之间既合又分。华夏及“四夷”族群,一方面彼此融合,另一方面又存在客观差别。当强调彼此融合时,即所谓“华夷一体”,是一种“合”的表现。当注重他们之间的差异时,就会存在“华夷之辨”的分野。“华夷一体”及“华夷之辨”在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

二是“天下”观念推动了各区域族群的不断融合与统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及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客观的历史进程中,受“天下”观念影响形成的“天下一统”政治目标追求,有助于各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不同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由小而大不断滚雪球式发展。

当然,“天下”观念虽使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态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不断巩固,但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不同区域族群在文化及经济等方面表现的客观差异、“中国”与“四夷”既统一又对立的形态,使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了极大的差别,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经历了复杂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缺乏“天下”观念,则“华夷一体”将没有适宜的理论阐释空间。“天下”观念使华夷之间的转化、结合有了理论谱系,成为维系中国古代各族群不断融合的根本思想根基。

(摘编自段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论析》)

材料二:

自先秦以来,古代中国人鲜明划出“中国”“华夏”与“四裔”“夷狄”的界限,而所谓“华夷之别”“夷夏大防”,主要不是族群的区别,而是文化的差异。孔子说过“内诸夏而外夷狄”,也是就其文化程度而言的:“内诸夏”为礼仪之邦,“外夷狄”乃化外之民。

最初的中国人自然而然地认为,“中国”即“天下”,后因张骞、玄奘与郑和等出使的经历,对“天下”(世界)与“中国”(华夏)的大小观念虽有认知,但迟至明清,仍顽固地把“中国”等同于“天下”。即便不得不承认“天下”大于“中国”时,他们也依旧坚信,“中国”位居天下之中央,形成一种将“四裔”也包括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之内的新“天下”观。这种中国中心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构件,附着于儒家思想之上,自始便有强烈的文化意义,并在“四夷”压迫“中国”时越发高涨。当北宋受到辽朝与西夏的威逼,学者石介就在其《中国论》里强调:“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当“中国”一词用于国家概念后,大一统的中国君主,无不把自己视为整个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唐太宗表示:“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这种观念不自唐太宗始,直到明清皇帝那里,仍能听到类似的声音。

在古代世界,中华文化处于强势地位,不仅朝鲜、日本等深受中华文化浸染的东亚国家对中国深表认同与仰慕,其他周边民族也对中国表示向往。周边民族与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向慕,是中华强势文化在外部世界的折光,这种反射回来的折光,让古代中国人更加沉在原有的文化优越感中。乾隆朝修撰《皇清文献通考》时就陶醉道,四夷“自附于中华之教,是则圣人之道之大与圣朝之化之神也”。

文化优越感以精神层面支持了中国中心论,中国中心论又以国家形式强化了文化优越感。这种互动所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古代中国在处理外部世界事务时,对周边民族与国家往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自大与不屑为伍的鄙视。于是,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四夷”的关系中,不仅没有平等可言,甚至连起码的对等关系也不能接受。大业初,隋炀帝见到日本国国书抬头为“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就大为不悦道:“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摘编自虞云国《历史上的中国中心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及“华夷之辨”时,指出华夏与四夷的对立与统一在历史上客观存在,且都认为华夷的差异主要在于文化。
B.材料一认为,先秦“天下”观念影响深远,这一观念的形成,是以对“天”的遵从这一道德上的必然要求为基础的。
C.材料二引用北宋石介的言论,说明了中国与四夷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别,主要论证了地理位置会带来中原与四夷的文化差异。
D.材料二认为,古代中国对待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态度,使得文化优越感和中国中心论产生了互动,并在古代君王的行为中展现。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夷普遍认同“天”的外延与内涵,与早期的中原文明较周边文明高度发达有关。
B.“天下”观念兼备道德和实用二者,制度的构建是对“天下”观念的一种叙述和实践。
C.历史上“华”“夷”或对立或统一的状态,是复杂且抽象的“天下”观念造成的。
D.如果没有“天下”观念,那么中国古代各族群不断融合的进程将会受到极大影响。
3.下列不能支撑“中国中心论”的是(     
A.“凡天子者,天下之首;蛮夷者,天下之足。”——贾谊
B.“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C.“以四海之广,岂须夷虏在内,然后取足哉!”——江统
D.“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东方朔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齐桓晋文之事》中提到的“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体现了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试加以分析。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