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每一个网络都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努力厚薄而定。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而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差序层次,孔子是决不放松的,不像耶稣或中国的墨瞿,一放不能收。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在费孝通的学术遗产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差序格局”。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时,正值中西文化论辩方兴木艾之际。在这场论辩中,围绕儒家思想的评价问题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受过人类学系统训练的费孝通意识到,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能仅仅停留在经典文献构成“大传统”层面,而应同时将目光下移,关注乡土社会衍生出的“小传统”。
是以,费孝通富有想象力地提出了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这一对区别性概念:在现代西方的团体格局中,群己界限分明、团体边界清晰,于是,以平等观念、权利意识、博爱精神为内核的道德系统因之孕育;而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则孕育出有别于西方“个人主义”的“自我主义”。这一道德系统并不追求一切人都适用的普遍法则,而是要求各人按照“自我”在差序格局中的位置,依据与自己的远近关系承担不同的义务和责任。
以差序格局为概念工具,费孝通有效地解释了中国人“有私德而无公德”的深层原因,但他同时也指出了“私”的相对性和儒家伦理的约束性。完整地看,差序格局产生的其实是两种“自我主义”:一个是“向内推”的利己主义,“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一个是“向外推”的克己主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将自身作为解决问题的起点,然后由内而外,推己及人,所以孟子才说:孔子“善推而已矣”。
不可否认,利己是许多人为人处世“事实上的公式”,但也不能抹杀克己这一儒家推崇的“应该的公式”。这也正是费孝通有别于论辩双方之处,他对儒家文化既未全面肯定也未全盘否定。到了晚年,费孝通更明确说道:“能想到人家,不光是想自己,这是中国在人际关系当中一条很主要的东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差序格局出来了。这不是虚的东西,是切切实实发生在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边的,是从中国文化里边出来的。”
(节选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二重性》,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乡土社会结构中个人位置(图中黑点)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B.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D.兼相爱,交相利 |
A.差序格局产生的是两种“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不同。 |
B.与差序格局不同,团体格局追求的是一切人都适用的普遍法则。 |
C.“善推而已矣”指的是差序格局中一种以自身为起点、推己及人的情况。 |
D.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贡献在于既看到利己,又看到克己的存在。 |
A.费孝通用捆柴和波纹作比,是为了形象地说明“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在结构上的差异。 |
B.人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可能与经典中推崇的道德准则大异其趣,但不能因此否定后者的价值。 |
C.“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现象,更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
D.晚年费孝通侧重强调“自我主义”中克己的一面,表明其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发生了彻底转变。 |
基本形状 | 道德内核 | 群己关系 | 基本特性 | |
团体格局 | 一捆一捆清楚的柴 | 群己界限分明、团体界限分明 | ||
差序格局 | 自我主义 | 人伦 |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