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脱贫攻坚的如期实现以及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在物质生活上,农村开始向城市看齐。如今的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艺术建设上。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文化艺术的作用,让乡村从富起来到美起来、雅起来,增强乡村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满足乡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把乡村变为艺术空间,将田野化为画布舞台。审美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以美学理念为指导,以艺术设计为手段,将美学融入乡村空间设计是提升乡村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人的气质模样各不相同,村庄也是。艺术介入乡村空间设计,一定要尊重不同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村民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艺术语言,坚持“一村一品、一品一韵”,力求让每个村庄、每幢建筑都成为一道艺术风景。

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将其变成乡村发展的资产。艺术乡建的作用,不仅在于给乡村“美容”,还在于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将其变成乡村发展的资产。在这方面,非遗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乡村特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数据显示,我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比如版画、剪纸、泥塑等。由于跟现代生活和现代审美脱节,不少非遗面临传承危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艺术家、设计师的到来,为非遗产品带来更具现代美感的造型,赋予其贴近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功能,让不少非遗不但“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借助非遗资源,很多乡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调动村民参与艺术乡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村民是乡村的主体。艺术乡建的落脚点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最终目的是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打造一支生机勃发的乡土人才生力军,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为此,必须调动村民们参与艺术乡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艺术乡建重在乡村资源挖掘与价值转化。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艺术家对乡村问题的关切,既不能偏离艺术家的创造力,也不能割裂乡村的生产生活,更不能消解村民的主体地位。

(摘编自刘琪《唤醒沉睡的乡村之美》)

材料二:

新时代的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在实践形态、机制创新、生成效应等方面,已经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因此不应当仍以统一的标准来予以衡量,而是需要在乡村建设现场展开情境化、多角度、立体式的考察。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现实情境中,“村民主体”不仅仅是在自我觉醒、自我肯定、自我认同中成长,而且也是在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调   适中成长。而在艺术乡建的多元角色身份参与者中涉及艺术家、村民、政府、企业、媒体、高校、规划师、新乡贤、志愿者等,亦存在着大量频繁的互动、对话、猜疑、合作、矛盾等等情况。在多维视角及话语的掣肘、博弈、磨合之下,“主体性”的边界一直在不断被突破,从一个个基于独立个体的价值判断逐步过渡融合为一个基于多元整合共同体的价值判断,遂在动态趋势中生成了一种具有“主体间性”色彩的乡建权力架构。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首先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是在避免先验自我唯我论的嫌疑基础之上,将主体之间的可沟通性及主体之间达成共识的可能性称为“主体间性”,这一概念不仅确立了一种艺术审美的认识论,而且在更高层面上确立了一种哲学本体的存在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话语转换,实质上意味着人与人、人与世界关系认知及体   验的深刻变革,更推动了学术研究视角从美学范式迈向了社会学范式。艺术乡建作为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当代艺术实践,是一个涉及艺术、经济、人文、生态、管理及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各权力主体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需要多方权力主体通力协作、合作共赢,从而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主体间性”的权力架构,推进生成一个相互理解、相互认可、相互依存的乡建共同体。换言之,村民主体是艺术乡建最重要的主体,但并不是唯一的主体,在漫长渐进的乡村复兴征途中不应当遮蔽和忽略其他主体的能动作用,方能达成一种多主体协同共存、平等互惠、包容呼应的乡建氛围。

(摘编自王孟图《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再思考》)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城乡之间的物质差距缩小,但在文化艺术建设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
B.不同村庄的艺术介入设计,需要依据不同村庄的特性选择合适体式的考察。
C.衡量艺术乡建没有客观的标准,需要展开情境化、多角度、立体式的考察。
D.在艺术乡建过程中,各权力主体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从而构建一个“主体间性”的权力架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艺术乡建中的村民主体,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B.文化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目的在于让乡村美起来、雅起来,缩小城乡差距。
C.艺术乡建可以以非遗为切入点,将其变成乡村发展的资产,以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
D.在多维视角及话语的掣肘、博弈、磨合下,一旦主体性的边界被突破,主体间性权力架构就生成了。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干旱少雨,设计师团队在那里的农村开挖池塘来进行艺术乡建。
B.大东坝镇山头村的米酒有着悠久的历史,设计师团队整合原有的家庭工作坊,建立新的米酒工坊。
C.浙江天台的灵溪村依托非遗资源,打造出集“逛千年古村,练奚家长拳”为一体的特色乡村度假体验地。
D.在葛家村,艺术家对养花、酿酒、劈竹、砌石等技艺进行重新设计,并结合村民各自的需求和条件对他们进行技艺培训。
4.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乡村建设便持续展开。艺术乡建是以艺术的方式直面乡村发展态势和回应乡村社会问题的产物,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如今的“艺术乡建”有何特点。
5.在乡村建设的“主体间性”权力架构之中,最受关注的是艺术家与村民之间的关系。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二者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