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疫病的抗争贯穿着人类文明进程。黑死病、霍乱、疟疾、流感、登革热、非典、埃博拉……在漫长而悲壮的缠斗中,多少生灵惨遭涂炭,多少文明因此毁灭。学者卡尔·齐默在《病毒星球》一书中写下这样的感悟: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

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向死而生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

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并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到采取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认为: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家喻户晓,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的日常习惯。非常时期,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专家纷纷发出专业理性的声音,及时解释疑惑,拨开团团迷雾,向社会注入正能量。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的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摘编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材料二: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提出,两河文明、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衰落,与自然灾害的频繁直接相关。而后来的历史研究也证明了古埃及文明、两河领域的古阿卡德帝国、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都是气候波动和生态崩溃。但是,让灾难史研究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何以同样遭受周期性、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中华民族,却每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

对于这一问题,有很多答案。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繁,让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我们可以称其为的精神。这种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正是这种精神,帮助中华民族安然渡过了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这种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表现为: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互相配合。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性特质。

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环境相配合。并且,儒家思想还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但是,在超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让我们也重新回顾了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那就是道家思想。

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人不应该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因而,我们要摒弃对自然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

其实,不仅是面对自然,在面对现代的社会生活时,道家的态度也值得重视。社会成员长期处于竞争压力和信息爆炸之下,会失掉应有的韧性,感到焦虑抑郁,心灵无处安放。而这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又将这种心态失衡进一步放大:对于病症的恐惧、对于封闭的不适、对于未来的焦虑,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让人寝食难安。对此,道家思想强调要对灾变生死抱有顺应的超然心态。这种淡泊自然的生活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有其意义,而尤为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所需要。在此基础上,道家还指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认为静可以转化为动,柔可以转化为刚,弱可以转化为强。道家思想告诉了人类一个真理,即认识了灾变生死的必然性和正反转换的可能性,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就能有所寄托,进退自如。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是中国古代治平之世的原则,实际也是对中国智慧的一种概括。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并存,进取和内敛精神的结合,构成了中华文明的韧性基因,形成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变通智慧和强大生命力。

(摘编自王学典《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性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防控知识科普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遍地开花,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等科学常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习惯。
B.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当有人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时,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C.道家思想认为,人不应该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我们要想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
D.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呈现出外向、进取的特点,而道家思想则表现出内向、保守的特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由人类与疫病的抗争史说起,并通过学者卡尔·齐默的感悟引出了人类对抗疫病最有利的武器——科学。
B.回顾我国抗击疫情的实践,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方法之一。
C.材料二告诉我们在面对突发疫情时,要想有所寄托、进退自如,就需要认识灾变生死的必然性和正反转换的可能性。
D.中国道家思想因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缺陷,所以道家思想显得比其他思想更深刻。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观点的一项是(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C.万物一齐,孰短孰长?D.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4.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取得抗疫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华民族具有“韧”的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