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论述类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扁平人物”这一概念出自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小说美学著作《小说面面观》。他在其中将小说人物分为“圆形”和“扁平”两种,认为:“扁平人物就是17世纪所谓的‘气质类型’,有时也称为类型人物,有时也叫漫画人物。其最纯粹的形式是基于某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当其中包含的要素超过一种时,我们得到的就是一条趋向圆形的弧线了。”伴随着《小说面面观》的经典化,人物二分法(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成为叙事文学人物形态划分的重要依据,也不断引起学者的质疑和探讨。讨论的焦点主要围绕福斯特对人物形象的划分过于宽泛、依据不足导致实际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从而对扁平人物形成刻板印象。

实际上福斯特并没有贬低扁平人物、抬高圆形人物,而是这一二元对立的划分容易给扁平人物贴上标签,导致误读,进而遮蔽扁平人物的文本功能。从定义来看,福斯特对扁平人物的概括确实较为宽泛,对两种人物的区分也不那么明显。然而,《小说面面观》是脱胎于演讲稿,这种模糊的界定方式,和演讲赋予其随意的语言形式不无关系。除此之外,福斯特在叙述完扁平人物的概念之后,便重点对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特点、功能和具体人物在作品中的表现展开分析,并没有执着于人物形态的划分。有学者也曾提到福斯特提出人物二分法的本意,“只是试图从现象分析入手,总结小说家们塑造人物的不同方法及其产生的不同效果”。当人物形态得到分类,我们就容易辨析不同人物形态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在人物形态的对比中,更容易挖掘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不同人物形态的特点、功能及表现。

福斯特对扁平人物的理解和认识是多层次的、丰富的。

扁平人物有“容易辨认”“容易为读者所记忆”的鲜明性特征。圆形人物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但二者的倾向不同。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残暴奸诈,却又求贤若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圆形人物,这一鲜明人物形象意在呈现人的多面性、生活的多义性;刘备长厚而近伪,性格被有意进行了提纯,“给人一种深度人性的绝妙感觉”,他是统治者“仁”的象征,是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的愿望表达,这也是扁平人物赋予文本主题的独特优势。

圆形人物是多层次的,有着自己的发展逻辑,其性格发展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扁平人物的形象没有大的变化和发展。他们“从不会跑掉,不必被大家关注着做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一出场就能带出他们特有的气氛……绝不会因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说明扁平人物身上具有强烈的稳定因子,能满足大多数受众的期待视野。

从审美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角度看,扁平人物的美学意味自然不如圆形人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扁平人物身上呈现的片面性。相互对立、矛盾的品质绝不会出现在同一个人物身上,“与选定材料不相容的必须丢弃”,这就是扁平人物的片面性。片面性指的是扁平人物身上不会出现辩证性因素,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这种片面性才使得多重品质的扁平人物维持“扁平”。

在红楼群像中不乏福斯特笔下的扁平人物,如门子、贾环、香菱、秦可卿,虽然他们是次要人物,但在文本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门子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过场式人物,但如果没有门子,没有门子的眼色、提示和护官符,《红楼梦》的结构就要做出很大的调整;没有门子介绍四大家族的联系,曹雪芹可能要花费更多笔墨铺垫全书的线索,安排后续情节;门子如果没有左右贾雨村断案,宝、黛、钗三人也许无法相见,香菱的命运也许不会如此悲惨,贾雨村的作为也许会有所收敛……

贾环是贾宝玉的庶弟。在形貌上,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宝玉则“神采飘逸,秀色夺人”。在才学上,两人更是有着天壤之别。元春作灯谜给兄弟姐妹们玩乐,众人都猜中谜底,只有迎春和贾环猜不对。在人品上,贾环因为嫉妒之心,推倒蜡烛烫伤了宝玉。而宝玉人品风流,温柔和气中又有大胆反叛的一面。在对待女子的态度上,贾宝玉对女子极为爱护,贾环的所作所为和贾宝玉大有不同。

香菱作为《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最后一位离场的女子,隐喻了全书女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惨命运。香菱身上的悲剧,也是众女子的遭遇。林黛玉、三春、王熙凤、晴雯……这些花样年华的女儿们,均含恨早逝,与香菱实属同病相怜。香菱“起结全书”,其悲剧命运具有典型性,既是全书女子命运悲剧的缩影,又是腐朽、黑暗的封建大家庭终于堕入悲惨命运的象征。

秦可卿乳名“兼美”,她的美“寄托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生存状态的探索”,然而,她的早逝使她的“兼美”品质与生命一同被销毁,隐喻“青春、爱情和生命的美以及这种美的被毁灭”的主题;她临终托梦王熙凤,告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的道理,教王熙凤置办祭祀产业,好在家败后叫子孙读书务农;又说盛筵必散,“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秦可卿将家族的兴衰看得十分透彻,“预示贾家最终‘树倒猢狲散’的结局”。明清统治阶级轻“情”重“理”,曹雪芹在人生浮沉后认识到沦陷于“情”带来的致命后果,在《红楼梦》中借秦可卿追求“情”与“理”的融合。

(摘编自韩芸华刘思贤《“扁平人物不扁平”——以〈红楼梦〉中几位人物为例》)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作者对“人物二分法”产生质疑,认为这种分法给扁平人物贴上标签,进而遮蔽了扁平人物的文本功能。
B.福斯特对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界定是模糊的,这是因为演讲赋予了《小说面面观》随意的语言形式。
C.“人物二分法”的意义是让读者在人物形态共性和个性的对比中,挖掘人物异同,认识其特点、功能及表现。
D.扁平人物身上不会出现辩证性因素,缺乏相互对立、矛盾的品质,因而他们的美学意味不如圆形人物。
2.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学者关于福斯特提出人物二分法本意的论述,意在说明人物形态的划分不是福斯特分析的重点。
B.秦可卿身上虽然具有多重意蕴,但是她的“兼美”形象是一直保持稳定的,这充分体现了扁平人物的稳定性特点。
C.选文在阐述福斯特对扁平人物多层次、丰富的理解和认识时,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D.由选文可知,圆形人物彰显人性的深度和主题的深刻,扁平人物倾向于呈现人的多面性、生活的多义性。
3.根据选文中福斯特对“扁平人物”的论述,下列不属于“扁平人物”的一项是(     
A.《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华连卡B.《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C.《祝福》中的四叔D.《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
4.请简要分析选文使用的论证手法及其效果。
5.请以选文中列举的《红楼梦》人物为例,概括扁平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