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让包括工作在内的整体生活实际生发出美感体验,这是包括生活美学在内的所有美学理论都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因为,真正的审美生活应该是在艰辛的生存中收获生存的喜乐,而非在逃离中寻找美的避难所,若是这样,占生活绝大部分的劳作未免太过逼仄。在功利生活中超越功利,这即是生活美学的现实辩证。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体验,是一种纯净的喜悦感与满足感,因而审美最终通向幸福感。

不难看到,无论是以康德为代表的形式美学,还是日常生活美学,其关注的焦点是艺术活动的终端——艺术品。形式美学对艺术品的各种形式特征进行审美静观与客观分析,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性的审美愉悦;日常生活美学则对业已完成的艺术品及图像符号进行大量复制,装点在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审美静观还是符号装饰,实际上都是对艺术品的消费,只不过消费的方式和状态不同,前者是审美鉴赏与精神愉悦,后者是功利占有与视听浸染。因此,两者可归为以艺术品为对象的消费型美学,其最大特点是仅仅守住艺术活动的终端,对艺术品的形式加以非功利或功利性的审美接受,而对艺术活动的起始环节不甚关注。比如,我们在鉴赏一首诗歌或一幅书画作品时,注意力多聚焦于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而对该作品创造的过程与细节不会太在意。因为我们在鉴赏时已然意识到了自己是在休闲与消费,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去关注艺术品的创造环节。消费型美学内部存在一道裂隙,这道裂隙将生活分隔为工作与休闲、创造与消费、功利与审美等二分性的状态,实际上是对审美场域的收缩与限制。

事实上,艺术活动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维度——技艺,而这恰恰是审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与艺术的制作生产之间存在时空隔膜,人们被复制的艺术品所环绕,少有机会亲见艺术原作。或许是对这种艺术产品过剩状况的反弹,近年来,人们的趣味也由单一的审美接受转向了更有挑战性和创造意义的技艺制作,这就回到了艺术的原初形态。在杜威看来,艺术就是一个完整的经验,它通过制作的方式实现其自身。舒斯特曼也说:艺术是一种生活中清醒的专注,可以让人对自己知觉、执行和体验的对象有个更为丰富、清晰、批判性的认识。当美学回归生活,那就要将身心合一当作一个基本前提加以考量。在这个前提下,审美不是挑拨欲望、让人血脉偾张的感官刺激,也不是剿绝思量、对意象形式进行无功利的审美静观,而是在身心谐和、物我互融的过程中,体味生活的每一个真实细节,在各种生活技艺的实践中体验参与、创造所带来的价值感与幸福感。

(摘编自詹冬华《试论具身化的技艺美学》)

材料二:

庄子认为高超的技艺本身就有审美价值,值得欣赏。在《养生主》篇中,他写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进而借文惠君之口称赞说: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徐复观指出,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不是技术自身所须要的效用,而是由技术所成就的艺术性的效用。也就是说,庄子并非在实用层面理解技术,而是将技术视为一种审美现象。又如在《达生》篇中,他描写一位善泳者,在鼋鼍鱼鳖不能游的瀑布飞落之处,却能游数百步,然后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这固然是寓言,但这夸张的描写背后是可以见出作者的思想倾向的,即技艺可以作为审美对象观赏。在诸子百家中,即使工匠出身的墨子,也并没有意识到高超的技艺本身是具有自在价值的审美现象。庄子第一次揭示了技艺本身的审美意义,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庄子技艺美学的逻辑原点。

庄子还深入地探究了技艺的审美心理。他发现,技艺这种知识不仅得之于手,还要应于心,因而,必然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在《达生》篇中,梓庆的技艺,见者惊犹鬼神。他自己解释说,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关键在于其巧专而外骨消,具体做法是:斋戒三日,不再怀有庆赏爵禄之心;斋戒五日,不再怀有非誉巧拙之心;斋戒七日,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说,要想技艺达到最佳状态,必须具备无功利之心。无功利之心并非是说对外物漠不关心,而是专注于对象本身。如痀偻者所言,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无功利之心、专注于对象本身的状态,其实是一种审美的状态。正如康德所言,审美就是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来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与康德所谓审美状态不同的是,庄子认为,技艺的最高境界不仅是审美的超越功利之心,甚而是审美主体的彻底消失,达到忘己”“无己状态。在《达生》篇中,工倕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痀偻者忘记了自身,同于自然万物,伸出去的手臂若槁木之枝,说的就是这种主体完全沉浸、消失于对象之中的状态。

(摘编自季中扬《〈庄子〉中的技艺美学与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是一种纯净的喜悦感与满足感,它能让人们在艰辛的生存中,获得一种超越功利的存在体验。
B.形式美学和日常生活美学都是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它们都关注艺术品的形式而忽视其创造环节。
C.庄子认为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其技艺超出实用层面,具有审美价值。
D.庄子揭示出技艺本身的审美意义,深入地探究了技艺的审美心理,这形成他技艺美学的逻辑原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鉴赏诗歌或书画作品时,我们应聚焦作品创造过程与细节,摒弃“消费型美学”。
B.技艺是审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参与技艺实践。
C.庄子《达生》篇用夸张手法展现善泳者高超泳技,表明庄子意识到技艺的审美价值。
D.抛却功利心,专注于对象本身,有助于进入技艺的审美状态,达到技艺的最高境界。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技艺美学”的一项是(     
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B.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罗隐《绣》)
C.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杨万里《插秧歌》)
D.山空云断得流水,咫尺万里开江湖。(文征明《题高房山横轴》)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开头说“如何让包括工作在内的整体生活实际生发出美感体验”,针对这一问题,技艺美学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述。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