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汉字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先民就在岩石、器物上摹画契刻图画符号,孕育了文字的雏形。我国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带有刻画符号的考古器物,这些符号虽尚不能系统记录语言,但已是我们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源头和中华文化根脉。甲骨文无疑是殷商语言生活中最为典型的文化标本,确证了中国古史关于先商早商的历史叙述,展现了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
汉字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创造了稳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语言生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实行“书同文”制度,文字统一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文书行政之制大体确立,汉字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汉字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了稳定性条件。正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所言:“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很少能看懂三百年前的本国文献……对于中国人来说,数千年前的文献都能了解;他们对本国古代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理解,大都是由于他们文字的这种特殊的性质之故。”
汉字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有力维系着汉语的发展走向,使汉语在方言多样性与文化共同性上达到了平衡统一。中国地域辽阔,在长时期人群流动与史化变迁中,汉语形成了北方、吴,精、湘、闽、季、客家等几大方言,有些方言差异很大,口语通解度较小,单凭口头语言甚至难以沟通。但汉语并没有在历史演变和地域变异中分化为不同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代偿”了沟通信息、联通人心、汇通文化的功能。汉字这种“通古今、达四方”的超时空力量,源于其表意文字的本质特性。汉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委身于口语语音,而是通过形、义等符号要素直接锚定语言的意义系统,“得意忘言”的书面语使不同时、地的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传递。对中国人来说,“语”与“文”常常是一体的,语言认同主要通过文字认同建立,在此过程中,文化认同得以生发。此外,汉字创造了书法篆刻、对联谜语、诗歌音乐等异彩纷呈的汉字文化,带给人们独特而奇妙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源源不断地涵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汉字见证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民族交往、语言交流、文化交融的历史,在此过程中,汉字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随着中国疆域扩大、民族交流加深,汉字很早就从中原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汉字是他们借以交流和记事的工具。秦汉时期,北方匈奴族“无文书薄领”,其信函印玺都使用汉字。唐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起初习用汉字,后仿照汉字于10至12世纪创制了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这些比照汉字形貌特征和构造原理创造的文字被称为“汉字系文字”,共同组成一个“汉字大家族”。汉字见证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无一体的历史进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树立在拉萨大昭寺的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了汉藏两族“叶同如一”的团结情意。13世纪初,元朝政府规定,“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清代的语言生活如同《五体清文鉴》所展现的那样具有鲜明的多样性,其中汉字是当时文书行政系统和社会文化领域中最重要最通用的文字,因此编纂《康熙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在中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程中,汉字不仅是族际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交流使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
(摘编自刘翠霞《汉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材料二:
大家熟知的甲骨文、金文,是后世汉字的前身,其时代的上限是商代后期。不过在这之前,文字已经有过很长的发展历程。事实上,在田野考古工作中业已发现了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大量线索。中国史前文化中大量存在的陶器、玉石器上面的符号,确有可能与文字起源相关。其中一部分只是符号,另一部分则应视为原始文字。
当前关于中国文字起源讨论的一个焦点,是符号与原始文字(以及文字)的判定和区别。然而无论如何,像吴县澄湖等地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多个符号,邹平丁公龙山文化陶片上的成行陶文,说与文字无关是不合适的。襄汾陶寺陶扁壶上的毛笔朱书文字,是字也很难否定。
我想重复一个观点,就是不能认为,在中国境内的古文字只有像商周文字那样的汉字的前身;在四川及其附近发现的巴蜀文字,便不是汉字。
(摘编自李学勤《汉字起源研究是科学的重大课题》)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了解先民的最早的文化“密码”,是祖国汉字的源头和文化的根脉。 |
B.“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是春秋战国时期生活、交际的尴尬局面,秦朝时实行的“书同文”制度,促成了国家的统一。 |
C.有些方言在口语方而差异较大,阻碍了人们交流,但汉字可以“通古今,达四方”,让人在书面语交流方面不受影响。 |
D.古代少数民族都习用汉字,而匈奴、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更是比照汉字形貌特征和构造原理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 |
A.材料一第二段提到岩石、器物上的图画符号和甲骨文,旨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以证明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 |
B.材料一第三段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其中对比论证涉及古代汉字和现代汉字的对比以及英国文字和中国文字的对比。 |
C.材料一整体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四个层面论述了汉字的重要作用;就行文顺序而言,全文基本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进行论证。 |
D.材料二中,“确有可能”“说与文字无关是不合适的”“是字也很难否定”等表述,措辞精准,恰如其分,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 |
A.中国被称为“多事之邦”,中国历史被称为“多事之秋”,战事繁多冗杂且蔓延不绝,却分久必合,这与汉字的特性不无关系。 |
B.欧洲自古以来不缺政治狂人和军事狂人,比如凯撒大帝、拿破仑等,却终究不能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与语言文字的不统一有关。 |
C.汉字的发展变化大体上是不断进步,日益文明的;但也留下很多遗憾,比如简化繁体字,让汉字流于简单而丧失深义和美感。 |
D.由材料二不难看出,李学勤先生治学严谨,对当前关于中国文字起源讨论的焦点问题,有深刻研究,也得出了不容置疑的结论。 |
5.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的观点,材料一第二段与材料二都有论述。你认为双方观点有什么异同?请简要说明。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