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画与诗的融合所以有意义,是因为画与诗在艺术的范围中,本来可以说是处于两极相对的地位。任何艺术都是在主观与客观相互关系之间所成立的,艺术中的各种差异,也可以说是由二者间的距差不同而来。绘画虽不仅是再现自然,但究以再现自然为其基调,所以它常是偏向于客观的一面;诗则是表现感情,以言志为其基调,所以它常是偏向于主观的一面。

画因为是以再现自然为基调,所以决定画的机能是。达·芬奇便以画与雕刻是以见为知,而画家必是能见的人。诗因为是以言志为基调,所以决定诗的机能是。钟嵘《诗品》一开始便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诗人必定是善感的人。可以说,画是见的艺术,而诗则是感的艺术。在美的性格上,画常表现为冷澈之美;而诗则常表现为温柔之美。

当然,二者既同属于艺术的范畴,则在基本精神上必有其相通之处。并且古希腊时代的西蒙尼底斯已经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黑格尔也认为诗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但上面的观念,在西方毕竟是相当突出的观念;所以在西方也毕竟不曾像中国那样,把诗与画直接融入于一个画面之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摘编自徐复观《中国画与诗的融合》)

材料二:

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即是生活。具体些说,即是它们都来自生活中的环境、感情等等,都有美的要求,有动人力量的要求等等。从具体作品来看诗画关系,略有以下几点:

画面境界会因诗而丰富提高。画是有形的,而又有它的先天局限性。画某人的像,如不写明,不认识这个人的观者就无从知道是谁。一个风景,也无从知道画上的东西南北等情况都需要画外的补充。而补充的方法,又不能在画面上多加小注。即使加注,也只能注些人名地名、花果名、故事名,却无从注明其中要表现的感情。事实上画上的几个字的题词以至题诗,都起着注明的作用,如一人骑驴,可以写出游吟诗访友甚至回家,都可因图名而唤起观者的联想,丰富了图中的意境,题诗更足以发挥这种功能。

苏轼《题虔州八境图》云: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景物在图中不难一一画出,而诗中的那种惆怅心情,虽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也必无从措手的。这八境图我们已知是先有画后题诗的,这分明是诗人赋予图画以感情的。但画手竟然用他的图画启发了诗人这些感情,画手也应有一份功劳。

诗画可以互相阐发。举一个例:曾见一幅南宋人画的纨扇,画一个大船停泊在河边,岸上一带城墙,天上一轮明月。船比较高大,几占画面三分之一,相当充塞。另一名题字:泬寥明月夜,淡泊早秋天。不知是谁作的。也不知这两面纨扇,是先有字后补图,还是为图题的字。这画的特点在于诗意是冷落寂寞的,而画面上却是景物稠密的,妙处在即用这样稠密的景物,竟能把泬寥明月夜淡泊早秋天的难状内容,和盘托给观者。足使任何观者都不能不承认画出了以上四项内容,而且了无差错。如果先有题字,则是画手善于传出诗意,这定是深通诗意的画家;如果先有画,则是题者善于捉住画中的气氛,而用语言加工成为诗句。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的情感被题者领悟,这是相得益彰的又一典范。

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元代已然是文人画成为主流,在创作方法上已然从画帧上贴绢立着画而转到案头上铺纸坐着画了。无论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们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划是否舒适。换句话说,即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倪瓒那段有名的题语,说他画竹只是写胸中的逸气,任凭观者看成是麻是芦,他全不管。这并非信口胡说,而确实代表了当时不仅止倪氏自己的一种创作思想。能够理解这个思想,再看他们的作品,就会透过一层。在这种创作思想支配下,画上的题诗,与物象是合是离,就更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了。

(摘编自启功《启功谈艺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范围中的画与诗的差异很大,源于二者的主观与客观相互关系的差距有所不同。
B.因为诗与画的基本精神有其相通之处,所以二者即使机能不同但都被归之于艺术的范畴。
C.题诗是给风景画“加注”的方式之一,其更能唤起观者的联想,从而使画面意境得以丰富。
D.“志在笔墨”是“文人画”的作画前提,此笔墨下的物象会与个人的诗情结合成一种新的东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绘画以“再现自然”为基调,所有的作品都偏于客观的一面,则画家是一定需要更多地观察客观事物的。
B.尽管西蒙尼底斯和黑格尔认识到了诗与画的相通之处,但西方不似中国,未把诗与画直接融入于一个画面。
C.诗不但能注明画的内容并赋予感情,还可以和画互相阐发,从而如八境图一样突破画的先天局限性。
D.倪瓒认为画竹重胸中逸气而非物象,从这个例子来看,元代“文人画”中的诗画结合已经出现变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观点的一项是(     
A.先有题诗“踏马归去马蹄香”,后有人画蜜蜂蝴蝶追随着马蹄飞舞,被评为上等。
B.宋代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晁补之在《捕鱼图》序中写到“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由此可见诗于画的助益。
D.八大山人所画麂猫鱼鸟皆翻白眼,题画之诗几无一首可解,真是要以“不似”为主了。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画与诗在艺术上的不同。
5.苏轼曾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强调诗画追求自然天成,富有情致清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