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文学教育往往侧重于培养人的审美鉴赏、情感共鸣与创造能力,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知识传递。它是一种对生活与社会现实的理性认知,更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碰撞、激发、佐证的过程。
文学教育要移情于形象,注重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德感召力量。中国传统教育都很重视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但文学教育在对人的道德培养方面的功用,要经由审美层面上升至道德完善的层面。这一提升的基础是生动的文学作品、鲜活的文学人物。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演绎反映美德的主题,从而开掘出对阅读主体而言巨大的美德感召力量。
提及文学教育对人的道德及人格塑造方面的功用,梁启超先生的言说可谓精辟。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意即变革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变革文学教育是树立新的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文学教育对人道德塑造的功用可见一斑。
当下,科技突飞猛进,信息多元的生活愈加纷扰、喧嚣,也让人有身陷选择之中的烦恼。不以工具理性著称的文学,恰好能为焦虑、躁动的人提供得以诗意栖居的文化空间,为真善美性情的滋养提供养心安静之处。文学教育关键在于“立人”。文学的研习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潜移默化地陶冶道德修养、培养精神人格。而今,在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教育这种富含伦理价值的优良传统更不应被遗忘与抛弃。
文学教育反映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指向审美,唤起共情能力。叶圣陶先生在探讨文学创作及文艺理论时曾坦言:文学是人生的表现,而人则可以借助文学得以更好地认识人生,继而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在他看来,文学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还培养学生的直觉、感情和想象。两方面的功用则共同指向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意义是指向人的精神领域,以建构高尚、和谐的精神世界为大任。人文素养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关乎逻辑与理性思考。它的内涵相较而言更为丰富,涵盖了情感道德、语言能力、精神领悟等方面。这些元素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对人的审美及共情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文学教育恰巧可以完成对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培育。人自出生以来就有喜怒哀乐,更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性渴求。这种渴求一旦在文学中找到对应的触动,人心中的柔软之处、温暖之处、神伤之处等都能得到情感的慰藉与安抚。恰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胸中恍惚不可捉摸之意境,借由文学艺术得以发挥,进而收获难以比拟的心灵满足。这种心灵满足想要在文学教育中实现,就应如朱自清先生所主张的,进入文学的世界,想文学人物之所想,感他们之所感,要把自己摆进去,“烧”进去,不能“隔岸观火”。如此,才能经由文学世界中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走向主体审美与情感共鸣。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新浪潮风起云涌,文学教育势必要发挥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教育特点,从根本上而言,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共情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改编自《文学教育重在培养健康人格》)
材料二: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固然要看它的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而这些实力成长的土壤是这个国家人民向上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同该民族的文学史,就好比一个人和他的影子,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不乏伟大的文学遗产,但是我们缺乏相应伟大的文学教育。甚至可以说,我们尚未在物质层面上完全脱贫,却又在精神层面上陷入更加贫穷的境地。因为,我们轻视了文学对我们人格和精神的滋养。
1902年,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梁启超说的“人心”,就是民族精神。面对晚清社会的腐朽,他几近绝望。所以当他读到日本的政治小说之后,欣喜若狂,简直就把文学作为改良民众的救命稻草,所以把文学的作用上升到神话的地步,这是梁先生的中国梦。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精神缺失、信仰茫然、道德滑坡的现象,这固然是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有现象,但是,文学和文学教育滞后,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曾经以轻蔑的口吻说,中国不大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因为中国没有足以影响世界的、独立的思想体系。这当然不是事实。但是,我们的卓越的高贵的健康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还有鲁迅、茅盾等前辈“为人生的艺术”,至今没有走向世界,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其中当然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却是我们自己崇洋媚外和自轻自贱,我们甚至用低俗媚俗的作品淹没了我们的文学丰碑。如果我们对此掉以轻心,任作家自生自灭八仙过海,那么中国文学,这个最能凝聚民族精神的美丽花朵,将会逐渐枯萎,最终会变成慢性自杀的麻醉剂。说靡靡之音是亡国之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所以文学教育的现实任务十分繁重。我建议,加强文学创作和坚持正确导向,提倡经典阅读,提倡精品创作,形成读经典创精品的良好风气。如果文学的经典阅读和精品创作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那么,在实现强国梦的道路上,我们就会听到更多美好的歌声。
(改编自《“中国梦”与文学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必先新小说”意为必先阅读新近的小说,这可塑造新道德和健康人格。 |
B.文学教育终极目的是指向人的精神领域,能够起到其它学科没有的作用。 |
C.两文引用梁启超的关于小说的观点,都是为了论证文学教育有重大作用。 |
D.若读经典创精品蔚然成风,在强国梦的路上“会听到更多美好的歌声”。 |
A.文学教育是富有情感的知识传递,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和构筑人的精神。 |
B.在当前风起云涌的信息新技术的浪潮里,不以理性著称的文学教育也能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
C.改革开放以来,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这与文学教育中不重视文学的滋养作用和独特功能有关。 |
D.中国已有的卓越高贵健康的文学作品至今没有走向世界,这导致我们还没有独立的思想体系。 |
A.(宝黛一起偷偷阅读《西厢记》)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
B.《围城》表现了当时众多的知识分子的痛苦与欢乐,有人觉得“平易近人,却极易使读者柔肠百结”。 |
C.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搞清楚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
D.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
有人认为语文课在“立人”的作用方面不如直接宣讲美德的思政课;认为语文老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直接把作品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告诉学生就行。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