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媒体时代下,全民参与文化传承创新正在成为现实。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载体,强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以及新媒体人的参与感,激活文化传承发展多元主体。一方面,提升传承人新媒体能力。新媒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令许多尘封的文化开始走出固有圈层,走进大众的视线。所以,应当发挥传承人的作用,组织他们学习新媒体平台运用、短视频制作与剪辑、平面设计等能力,引导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积极融入新媒体。另一方面,调动新媒体人的积极性。要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育和服务体制机制,联合新媒体平台、社会机构、事业单位等主体力量,对有意向的新媒体人实施定期培训与教育,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激励措施,提升他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

新媒体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创意和文化的融合,是潮流设计与东方美学的交融。因此,应当扎根于五千年文明土壤,用受众喜欢的方式,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应当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形式。以技术搭桥,以互动增色,运用三维动画艺术、AR技术、VR技术、PR技术等数字媒体艺术,重塑文化数字性表现形式,渲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感,促使那些抽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动漫作品、动态长图、短视频、表情包等形象化具体化形式表现。比如,以“春分”为创作灵感,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动画技术,通过绘声绘色的动画场景以及诙谐的影视配音,把传统节气文化变得大众化、简易化。再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综合图像处理、视频处理,使传统手工艺立体化展现。另一方面,应当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叙事方式。身处文艺传播的新时代,需要引入“文化+综艺”“文化+直播”“文化+舞蹈”“文化+游戏”等表达范式,采取文化与历史、经济、科技、教育、文艺等跨界融合的方式,通过剪影动画、情景歌舞、当红说唱、时空对话、情景模拟、真人探险、虚拟技术等表达方式,将艺术性与娱乐性、文化性与科技性相结合,突破传统模式下文化和文学的简单呈现。

伴随移动传媒的扩张布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全方位认知新媒体平台,善于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营造线上线下互动场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平台建设,融入小红书、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如入驻短视频平台,开通“云游”直播服务,并通过评论、转发、弹幕、私信等方式即时反馈,促使受众在线上实现共走丝绸之路、看敦煌的鸣沙山月牙泉、观故宫的花开花落。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持续丰富传统文化素材,吸收与容纳多元文化,丰富和完善文化生态系统,精准分析公众文化需求,做好二次创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个性化”创新。

(摘编自巩立超《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材料二: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适应国际传播格局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阐发中国价值,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知识体系等都是文化内生力的重要驱动要素,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挖掘时代内涵、创新表达形式,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歌剧《沂蒙山》、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话剧《谷文昌》等文艺作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新时代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注重叙事表达,多维展现中国形象。近年来,一批青年视频博主走红社交网络。无论是深耕田园生活,还是传播国风舞乐,他们视频作品的共性都是通过年轻化表达,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国家艺术院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转变对外交流传播思路,依托经典优质剧目和各类创意节目,开展形式各异的“云端出海”交流活动。国家京剧院联合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的《京剧练习生》节目,记录外国友人学习京剧的心得趣事,广受观众好评。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等院团,开展创意工作坊直播、合制线上音乐会等活动,带动社交平台粉丝数量和视频点击量持续上涨的同时,也多角度呈现出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数字技术深刻影响国际传播方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重塑国际传播格局。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国内舞台“出圈”后,趁势借助短视频在海外掀起了一轮中国风热潮。这也启示我们,提高国际传播效能,应坚持价值导向和技术赋能,将顶层机制设计、受众需求、数字技术应用等关乎传播效能的维度纳入考量,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传播力和竞争力。

面对世界舞台,我们应该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表达方式,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摘编自马明《运用数字技术,让中国声音更响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新媒体能力的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产生很大影响,可以让许多尘封的文化走进大众的视线。
B.扎根于五千年文明土壤,用受众喜欢的方式,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媒体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措施。
C.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精准分析公众文化需求,持续丰富传统文化素材,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平台建设更具个性化。
D.青年视频博主用视频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国家艺术院团开展“云端出海”活动,他们的创新表达均展示了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升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新媒体能力,调动新媒体人的积极性,不仅能促进新媒体的应用,还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用形象化具体化的展示形式,用“文化+其他”的表达范式,打破传统的文化呈现形式,才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媒介向新媒体的转变。
C.材料二列举歌剧《沂蒙山》、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话剧《谷文昌》等例子,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行性。
D.材料二中中央芭蕾舞团等院团,开展创意工作坊直播等“云端出海”活动,既凸显了对外传播思路的转变,也说明了数字技术的深刻影响。
3.下列案例中,不属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叙事方式”的一项是(       
A.结合敦煌学研究成果与游戏科技的“数字藏经洞”,利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将洞窟实体与所藏文物进行复原,用户可“穿越”至晚唐、北宋等时期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
B.“丝路之乐·唐韵回响”音乐会上,演员画上唐妆穿上唐服,乐手们一字排开,席地而坐,一支支曲、一段段舞,让观众坐在音乐厅里也能感受盛唐乐舞的魅力。
C.《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首集中,随着画卷的缓缓展开,四位经典传唱人化身“画中人”,进入《富春山居图》的诗画世界,创造出独具东方美学色彩的审美体验。
D.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把图书馆里的典籍搬上电视,采用今人和古人相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为受众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感受典籍之伟大。
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路径。
5.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分析《美食令》纪录片获得成功的原因。
纪录片《美食令》以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为背景,对云南各地民族民间美食及相关文化展开纪录,呈现“筑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内涵,在央视获得了非常好的收视率,在腾讯、爱奇艺、优酷播出也收获了很好的热度。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