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丰厚资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培育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文化经典、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礼敬、保护文化经典、历史遗存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其文化资源,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进一步挖掘和揭示传统文化蕴含的传统道德价值,努力实现对中华传统美德在继承中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中创新性发展,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不断的丰富滋养。

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让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强调: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都是中华民族千年优秀杰出人物的代表,他们每一位身上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的以家国社稷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的舍身为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新时代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优秀品格,可以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个人道德意识,培养民众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以尚和合思想中所倡导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推进社会层面的和谐相处,做到个人友善待人。以守诚信思想中所提出的失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实现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由此可见,中华传统美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源泉,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

(节选自尹传政《以中华传统美德涵养新时代公民道德》)

材料二:

在传统道德继承问题上,不管我们采取何种态度,我们应该承认,文化传统所蕴含的根本精神,是比一定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所附加给它的派生条件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因此谈到传统伦理道德时,就必须注意将其根本精神与其由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严格地区别开来。

每一种道德伦理的根本精神,都是和当时由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混在一起的。倘使我们不坚持形式和内容是同一的僵硬观点,就应该承认它们两者是有区别的、可分的。冯友兰由于担心可能发生全盘否定道德的继承性,提出了抽象继承法,就是依据上述可分性的原则。可分与不可分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导致了道德可以继承与不可以继承的分歧。如果认为是不可分的,传统道德观念中的根本精神及其由当时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是等同的,那么在古代一些杰出人物身上还有什么崇高精神、优秀品格和善良人性?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完全超越他的时代,完全摆脱由当时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不能要求他们活在和我们一样的社会制度中,从而在派生条件上也具有和我们完全一样的道德观念。如果坚持思想的根本精神和当时的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两者是不可分的,那么道德继承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一位友人曾说他每次读《红楼梦》,读到元妃省亲贾政启奏那一节,都不禁为之酸鼻,觉得忠中有悲,忠中有情,这种中国式的忠的感情,真是令人敬歔感动。可是遗憾的是,后来他却把《三国演义》看作是一部争龙椅的相砍书,似乎赵云除了为主子效力之外就不存在忠中有悲,忠中有情了。如果我们不是因袭过去那种刘备长厚似伪,诸葛多智近妖的说法,那么就可以从赵云身上发现比贾政更多可以打动我们的东西。

此外,东西文化融会调和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不少问题至今仍悬而未决。持调和论者主张开发传统资源,使之与西方文化接轨。但是在许多方面,传统资源十分贫乏。比如,民主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制度。不少学者举出孟子的君轻民贵、黎民不饥不寒之类,这是很勉强的。民主制是需要法治来保证的,但传统思想乃内在超越,重修身,而治国则是修身的延续,故法治理论与法治经验在传统资源中极为稀薄。内在超越者重道德而轻法律,外在超越者重法律而轻道德。如何使之融合,是需要仔细研究的。

西方重个性,故这方面十分发达。但在中国传统中则很难寻觅这方面的资源。梁漱溟曾明白宣告:数千年以来,使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权威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亦不是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杜亚泉也说传统思想以克己为处事之本,认为传统思想也并非没有流弊,以其专避危险之故,致才智不能发达,精神不能振起,遂成卑屈萎靡,畏葸苟且之习惯。在他们看来,在这些方面就需要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中国文化不是一个封闭体系。如果只承认文化传统的特性,不承认各民族由人类共性所形成的相等的价值标准,而拒绝国际公法和人性原则,那么道德继承问题就更为突出了。

(选自王元化《简论道德继承》,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丰厚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为当下公民道德培育提供精神源泉。
B.新时代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优秀品格,不仅可以涵养个人道德意识,也可以培养民众的国家意识。
C.没有人能完全超越时代,摆脱由当时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所以不能要求古代杰出人物与当下道德观念完全一致。
D.我们不仅要承认中华文化传统的特性,也要能够接纳国际公法和人性原则,才能保证中国文化不会成为一个封闭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传统道德继承”为论述主题,前者强调继承的内容与方法,后者侧重讨论继承的正确方法。
B.材料一引述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家国担当与舍身为国的美德,指出继承传统美德重在传承家国情怀。
C.材料二以友人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两个例子,论述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派生条件对我们评价古代人物的影响。
D.与西方重个性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传统更倾向于对个性的束缚;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和个体精神也会遭受其害。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唐代杰出的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禁军教头林冲忍无可忍,毅然反抗,杀死了富安与陆虞侯。
C.《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处的“学”当时指诗、书、礼、乐等。
D.东汉末年政治家曹操在《短歌行》中剖白求贤若渴之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述思路。
5.下列关于“礼”的思想,是古人修身处世的圭臬,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当下,我们该如何弘扬这一传统文化?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左传·襄公十三年》:让,礼之主也。

《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