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试题
类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难度系数:0.40
所属科目: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不同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工具人呈现的样子虽然千姿百态,但在本质上丧失人物个性,缺乏行为动机,却是千篇一律。偶像剧中常常出现促进男女主角感情的“神助攻”。伦理剧中免不了有“作天作地”的“恶婆婆”,悬疑剧中则会有冷不丁冒出来的“关键人物”,他们要么坏得透彻或好到极致,要么在两种极端状态间反复横跳。这种片面的人物形象不仅在剧情中显得无比突兀,更与真实生活之间存在巨大断带,违背了影视作品反映和观照现实的创作初衷。近年来,工具人的频繁出场在类型化特征较为明显的作品中表现更甚。例如在职场题材作品中,一众工具人成为主角“打怪升级”道路上的垫脚石,凭借着庸俗老套且乏善可陈的人物冲突满足观众的自我想象,博得关注。在这些伪现实题材创作中,脱离实际却吊足观众追剧胃口的工具人已然呈现霸屏之势,成为此类作品极具迷惑性的外在伪装,实则与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南辕北辙。

工具人的泛滥和创作中的惰性思维不无关系。对于部分创作者而言,挪用在各种类型题材中左右逢源的工具人,自然比潜心创作打磨一个全新的人物轻松得多。还有部分作品中的工具人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创作者的能力有限所致。纵观近段时间的热播作品,即使那些整体口碑和市场成绩尚可的影视剧,仍旧难以避免工具人的存在。在此类作品中,创作者原本寄托于用庞大的人物关系为观众讲一个更加精彩的好故事,却没承想最终“乱花渐欲迷人眼”,反倒拉低了作品水平。此外,工具人也是影视创作向市场化审美妥协的一大显著症候表征。随着市场数据成为衡量一部影视作品“价格”的重要标尺,不少创作者囿于商业利益,往往倾向于在剧情中加入大量能迅速刺激观众神经、引发舆论热议,吸引大批流量的奇葩人设,而罔顾逻辑合理性和艺术价值。一言以蔽之,工具人崛起背后反映的是影视创作者创作能力上的欠缺,“关起门来搞创作”的问题以及片面迎合市场的投机心态。

虽然部分工具人短暂带火了一些作品,但同样让作品遭到了反噬。我们应当警惕,在影视配角塑造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工具思维,已开始侵蚀影视创作的各方面,不少作品中单薄无力的主角形象、陈旧无趣的背景设定、一成不变的俗套剧情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这种按图索骥般的机械创作模式也不断使一些影视作品丧失应有的艺术美感,沦为文化工业的程式化产品。对此,影视创作者应当从火热生活中采撷创作灵感,多一些深刻思考、少一些工具思维,在合理编织的故事剧情里放置合适的人物角色。创作者还应认清影视配角对于剧情的功能性和作为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不能将原本被期待着给作品锦上添花的配角,矮化成形同工具一般的“眼泪收割机”“话题引流器”和“商业利益跳板”。不同于工具人对角色个性的收编和遮蔽,一个好的配角关注影视角色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即使在有限的篇幅里,也能够发掘出自身的人性弧光以及升华整部作品的必要意义,从而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和深入的探讨空间。角色不分大小,只有对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始终保有尊重,工具人的怪圈才会不攻自破;而只有当配角回归应处的位置,才能与主角一起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释放出珍贵的人性光辉。

(摘编自《别让配角沦为“工具人”》)

材料二:

与过去几乎只有主角披荆斩棘、一路登顶的剧相比,今年的电视荧屏涌现出很多“群星闪耀”的群像剧,从年初的《山海情》《觉醒年代》,到近期热播的《扫黑风暴》《乔家的儿女》等,在这些成功打造出人物群像的作品中.主角人物不再具有过分突出的光环,众多配角反而各个闪耀着个性和光芒,剧中的绿叶演员往往先声夺人,凭借配角甚至反派角色却能够在观众心目中占据C位。

盘点近年来的大热剧目都有一个特点:群像气质——无论是五彩斑斓的时代讲述,还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都可以在群像剧中形成宏阔的叙事结构,而且作品中的配角越抓人,越具爆款相。群像戏精彩、热门配角出圈,几乎已经成为爆款剧的标配。比如《人民的名义》中的达康书记、育良书记、季检察长、沙瑞金书记。这些爆款剧中配角的热度都不逊于主角。

这些年来,荧屏上的大女主,大男主已经形成了套路满满的模式化创作,观众越来越没有新鲜感。相比之下,群像剧打破单一主人公塑造的局限,意味着剧中每个重要人物都要作为“主角”去立体刻画。

这些剧中主要人物戏份相对均衡,没有哪一个角色具有非常明显的主角光环,众多角色都闪耀着充满特色和个性的光芒,这种光芒不再依靠主角的折射,也不仅仅是为了衬托主角。同时,每个人物的设定,成长和最终的结果都可以成为一条独立的主线,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人物关系上,群像剧的差异化设置又可以产生精彩的戏剧冲突。

多线交叉叙事、呈现立体饱满的众生相、具有丰富意味的人物关系、以及角色背后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样的群像剧让观众的观剧体验更加丰富,也会让剧中的众多人物都有机会大放异彩,不同的观众还可以从群像样本中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就是为什么群像剧容易出好戏、好人物的原因,而一旦有配角人物成为话题热点,作品就有可能晋升为全民爆款。

在这几年影视圈的流量风潮中,很多明星争“番位”,不愿在作品海报中成为别人的“陪衬”。但对一个真正的演员来说,角色不分大小,也没有绝对的“主”和“配”。也恰恰因为这样,这些被人记住的绿叶演员,是凭借专业水准,而不是戏份多少,赢得了观众心中的C位。

(摘编自《这些黄金配角,靠实力占据观众心中C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视作品中泛滥的工具人,在本质上丧失人物个性、缺乏行为动机,脱离现实,是片面的人物形象。
B.我们应警惕带火一些作品后的工具人所遭到的反噬,以及影视创作的各方面被工具思维侵蚀的现象。
C.好的配角与工具人的区别在于是否关注影视角色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发掘人性弧光和升华作品主题。
D.若想摆脱工具人怪圈,就要始终尊重影视角色,让配角回归本位,与主角共同演绎精彩故事,释放人性光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生活中采撷创作灵感后深度思考,在合理的剧情里放置合适的人物角色应是影视创作者的自觉。
B.过去的影视剧都是大女主、大男主披荆斩棘、一路登顶,而如今涌现出很多“群星闪耀”的群像剧。
C.群像剧容易出好戏、好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观众可以从群像样本中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
D.角色不分大小,也没有绝对的“主”和“配”,一旦有配角人物成为话题热点,作品就能晋升为全民爆款。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属于工具人的一项是(       
A.某武侠剧中的隐世高手,救了坠崖的主角并传授其绝世武功。
B.某家庭剧中主角的兄弟姐妹,推动主角故事又各有独立的主线。
C.某宫廷剧中的嫔妃,争宠好斗却只是主角“打怪升级”的垫脚石。
D.某探案剧中的线索提供人,在主角一筹莫展时出现并提供线索。
4.材料一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思路。
5.工具人泛滥由来已久,这背后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编辑解析赚收入
收藏
|
有奖纠错

同类型试题

优质答疑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用户名称
2019-09-19
我要答疑
编写解析
解析:

奖学金将在审核通过后自动发放到帐

提交
我要答疑
我要答疑: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