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麦的太谷核不育和矮变一号均为单基因突变体,太谷核不育为高秆核不育,矮变一号为矮秆可育,株高基因用A、a表示,育性基因用R、r表示。为了获得矮秆核不育重组类型,进行以下实验:
i.太谷核不育为母本与矮变一号杂交,得到F1一半为矮秆核不育,一半为矮秆可育;
ⅱ.F1矮秆核不育为母本与野生型测交,得到矮秆可育152株和高秆核不育169株。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太谷核不育和矮变一号的基因型分别为
(2)重复上述实验并扩大数量,在得到的8374株测交子代中分离出14株矮秆不育株。进行细胞学检查发现,仅有1株为正常二倍体。请设计杂交实验验证该正常二倍体的矮秆不育株为所需类型,并预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3)推测P基因就是使太谷核不育小麦败育的基因。以下事实支持该推测的是 。
A.显性的P基因一直处于杂合状态 |
B.P基因缺失或突变后小麦育性恢复 |
C.P基因的表达会引起转基因细胞的死亡 |
D.与核不育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与P基因也紧密连锁 |
E.P基因只在不育植株的花中表达,在可育植株中不表达 |
(4)为验证上述推测,研究人员在野生型小麦中获得了P等位基因的启动子,并发现所有的雄性不育植株都特异性地携带了TRIM序列。然后利用Ti质粒构建表达载体,部分结构如下图所示,GFP表达后会发出绿色荧光。
a.Ubi(通用的强启动子) b.P等位基因启动子 c.插入TRIM序列的P等位基因启动子 d.P编码区
e.P基因 f.无关基因 g.仅在花药发育S2期表达 h.在花药发育各时期均不表达
i.在根、茎、叶、雌蕊中均不表达
实验材料 | 转入载体组成Ⅰ Ⅱ | 植株表型 | P基因表达情况 |
核不育小麦 | 雄性不育 | g i | |
野生型小麦 | 可育 | h i | |
野生型小麦 | ad | 死亡 | |
野生型小麦 | ① | ② | g i |
(5)矮秆核不育小麦是便利的遗传改良工具,请说明雄性不育在育种中优势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