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呕吐防御反应的神经机制
我国研究者初步揭示了摄入受毒素污染的食物后,机体恶心、呕吐等防御反应的神经机制。研究者先给小鼠品尝樱桃味糖精溶液后,随即在肠道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小鼠出现呕吐现象。多次重复后,小鼠出现味觉回避反应,即饮用樱桃味糖精溶液的次数和用量显著减少,表现出“恶心”样行为。
小鼠肠道上皮中存在着一类肠道内分泌细胞——肠嗜铬细胞,这种细胞合成了占机体90%的5-羟色胺(5-HT)。研究者推测,肠嗜铬细胞可能是在恶心、呕吐反应中帮助大脑感知病原入侵的“情报员”。研究者敲除小鼠肠嗜铬细胞中合成5-HT的关键酶基因后,发现小鼠对含毒素饮料的恶心、呕吐反应大大下降,对相应味道饮料的回避反应也会消失。
如下图所示,在肠嗜铬细胞周围分布着具有5-HT受体的迷走神经元末梢,5-HT诱发了迷走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而切断相关迷走神经,可以显著缓解注射肠毒素小鼠的恶心、呕吐反应。接收迷走神经传入的是脑干DVC区,抑制DVC神经元活动也可以缓解注射肠毒素小鼠的恶心、呕吐反应。DVC区的有关神经元传递信息到邻近的LPB区和VRG区,研究者特异性激活或抑制DVC-VRG环路,将分别诱发或抑制小鼠
呕吐现象,特异性激活或抑制DVC-LPB环路,则分别诱发或抑制小鼠“恶心”样行为。
化疗药物会使癌症患者产生强烈的恶心、呕吐反应,给患者带来痛苦。研究者发现化疗药物也会激活相同的神经通路。这项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恶心和呕吐的神经机制,有助于更加安全有效地开发止吐药物。
类型 | 相同点 | 不同点 | |
a | |||
b |
(3)依据本文,小鼠出现“恶心”样行为的机制是:肠毒素进入消化道→
a、迷走神经将信息传递到DVC区 b、控制肠道平滑肌收缩的神经被激活
c、肠嗜铬细胞释放5-HT增加 d、激活DVC-rVRG环路
e、抑制DVC-rVRG环路 f、激活DVC-LPB环路
g、抑制DVC-LPB环路
(4)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味觉回避反应的生物学意义是
(5)基于文中的神经机制,请提出一种止吐药物的作用机理。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