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儒家思想认为,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教化使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形成与等级秩序相适应的思想品德,而榜样教化在其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家庭中以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作为等级层分的主要标志,如儒家常说,“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父慈则教”。《礼记·学记》中将“七教”作为周代社会治理的起点,其具体内容为: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七教”如何开展呢?孔子对此做了解答:“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梯,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民皆有别,则贞、则正,亦不劳矣。此谓七教。”所谓“上”,特指与“下”(民众)相对的政治权力资源的拥有者,此处特指君主。相对于小人、民众,君子与教师在认知能力方面具有优越性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摘编自陈继红《榜样教化:古代社会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材料二 关于古代社会教化中权威示范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 通过权力资源或认知能力的保障,父亲、君主、君子、教师等在教化中的身份特质获得了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教化主体的权威性确保了教化内容的可靠性与说服力 |
观点二 | 将榜样教化效果绝对化。君王的善恶与民众的善恶并没有因果联系,君王恶,照样有善良的民众;君王善,照样有刁民的存在。按照儒家的定义,只有圣人、君王才有资格担任榜样教化的主体,圣人、君王之外的民众是没有资格的,这意味着榜样的大门对民众而言是关闭的,民众永远没有资格成为教化的主体,从而可能消解民众希望成为教化主体的意识,导致民众在自我完善上不主动、不努力,最终导致民主主体自觉、理性判断、修行自主等品质的抽空化 |
——摘编自李承贵《儒家榜样教化论及其当代省察——以先秦儒家为中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古代社会教化中权威示范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