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尾闾河道是河流水沙入海的最后通道,是河海交互作用的焦点区域,同时受径流本沙、海洋动力以及人类活动等多重影响。1986年以来进入黄河口的水沙由"水少沙多"转变为"水少沙少",尾闾河道逐渐萎缩、断流频繁。2002年小浪底水利工程开始实施调水调沙,进入黄河下游及尾闾河道的水沙通量高度受人工调控,显著影响了尾闾河道和河口海岸地区的地貌演变。
材料二∶下图为2001年-2017年黄河尾闾河道冲淤变化(河床冲淤量等于输入与输出沙量的差值)。下表是黄河尾闾河道从利津到河口不同河道冲淤统计(冲淤强度是单位时间单位河长冲淤量)

黄河尾闾河道从利津到河口不同河道冲淤统计:
年份\河段 | 利津-清4 | 清4-清7 | 清7-汊3 | |||
冲淤体积106m3) | 冲淤强度(m3/(m.a)) | 冲淤体积106m3 | 冲淤强度(m3/(m.a)) | 冲淤体积(106m3) | 冲淤强度(m3/(m.a)) | |
2002-2005 | -45.16 | -157.86 | -5.68 | -111.92 | -4.4 | -92.88 |
2006-2014 | 6.93 | -24.22 | 3.22 | -63.39 | 0.03 | 6.43 |
2015-2017 | 4.33 | 15.14 | 0.75 | 14.69 | 2.83 | 66.3 |
2002-2017 | -47.75 | -166.89 | -8.16 | 160.63 | -1.27 | -26.79 |
(1)概述2002-2017年黄河尾闾河道冲淤量时间变化特征。
(2)分析调水调沙初期对黄河尾闾河道的有利影响。
材料三∶随着河口海域的淤积,河道延伸,河道淤积会有溯源特性,河道纵比降也会发生变化,下图是利津-清7、清7-汊3河段河床纵比降变化。

(3)概述2000年以来利津-清7、清7-汊3河床纵比降变化的差异,并推测差异产生的原因。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