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为解读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古诗词的魅力,《解放日报》记者彭薇专访了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和博导曹旭,以下是访谈笔录。
记者:您认为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诗歌之间有什么联系?
曹旭: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人对天地、自然和四季的认识,并以特有的“时间节奏”与天地宇宙、自然四季互动。中国诗歌的总体性质和语言的节奏就与此有关。
记者:您能具体说说中国诗词是怎样与二十四节气完美结合的吗?
曹旭: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的节气配诗举例。雨水节气, A 。与春天相比,夏天的诗词有着不一样的风情。夏至节气,配诗“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描绘了夏至节气的风情景物,“绿筠”是翠竹,竹子刚生出的竹节还带有白色的茸粉,而圆圆的荷叶开始散发芳香,竹与荷给了人们夏日清凉的意境。秋天的诗词又别有风味。白露节气, B 。
记者:请您给我们讲讲,为什么会出现节气风景与诗词相得益彰这种文化现象。
曹旭:人是自然和节气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是自然的语言,所以诗人就用诗歌的语言来对应自然和节气的语言。而这种表达,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内容。
譬如,诗人是自然的孩子,面对自然,他有感情要抒发。而变化的四季就是诗人不同的“诗歌锦囊”。诗人描写这些花草,让诗歌成了24个节气的象征。
再比如,二十四节气里包含的诗歌因素,除了气候等自然因素,还包含社会因素,如社会性的、节日性的等。春夏秋冬各有节日,这些节日本身有许多“诗材”和诗歌元素。如借清明下雨等表达,展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纪念等。
自然还含有地理的因素,江河、山峦等在24个不同节气中变换出更多的面貌与风景。这种变化,同样给了诗人创作的题材。
【材料二】
中国节气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根植于传统、与时代同行,持续聚焦节气文化和现代生活连接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创新表达形式,激发文化韵味。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善用信息技术,打造文化精品。科技发展为传统节气增加了更多新的艺术表达和文化渲染方式。当前,应推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与节气文化相融合,塑造具有科技感、未来感的文化场景,搭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体验环境。
培育新生力量,繁荣文化市场。在现代生活中,节气传统既要“活”起来,还要“火”起来。引导青年群体积极投身节气文化创新表达,激活青年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使他们成为繁荣节气文化市场的新生代原创力量,让传统节气焕发时代魅力、绽放时代光彩。
(摘编自《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仿照材料一中画线句的写法,在横线A、B中任选一处,补写恰当的内容。我选择
2.小文准备将上面的材料结集成一个关于“诗与节气”的电子专刊,请你帮忙。
(1)你认为材料二能否编入“诗与节气”电子专刊?请表明看法及理由。
(2)为电子专刊设置栏目,请你再写出一个栏目名称。
栏目一:诗句里读节气;
栏目二:
(3)请你为电子专刊写一个阅读导语。不少于60字。可参考下边的单元阅读导语示例。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