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洛水又东,迳①黄亭南,又东,合黄城溪水。水出鹈鹕山,山有二峰,峻极于天,高崖云举,亢②石无阶,援徒丧其捷巧,鼯族谢其轻工③,及其长霄冒颠④,层霞冠峰,方乃就辨优劣耳。故有大、小鹈鹕之名矣。
(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迳:流经。②亢:高。③谢其轻工:难以展示他们飞腾跳跃的本领。④长霄冒颠:云气蒸腾,升上山巅。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言词意。
文言语句 | 方法提示 | 解释 |
(1)略无 | 通假字推断法:同“缺” | |
(2) | 查阅工具书:①虽然。②即使。(摘自《汉语字典》) | 填序号 |
(3)方 | 课内迁移法:去后乃至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4.两个文段所描绘的山有什么共同点?为了表现山的这一特点,两文都运用了什么写法?请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