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
①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古诗,尤其是格律非常规整的律诗,即使我们不了解诗句背后的含义,那些美妙的韵脚读来也会令人齿颊留香。为什么押韵的语句会让我们产生舒服的体验呢?
②认知神经科学家克里斯蒂安•奥伯迈尔曾在2013年系统研究了诗歌的韵律会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和情感体验。在实验中,科学家让实验对象仔细聆听精心设计的诗歌,然后让他们给这些诗歌从多个维度进行量化打分,如对诗歌的喜好程度、体验到的愉悦水平等。统计分析后,他们发现,和那些不押韵的诗歌相比,人们能从诗歌的韵律中感受到更多的愉悦感。
③美国的传播学家沃尔特•翁写过一本书叫《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主要研究“口语套话”,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顺口溜”。他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人们对口语套话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也就是说,顺口溜能绕开人的心理防线,直接溜进人的脑子里去。毫无疑问,“口语套话”明显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传播效果。
④比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乍一听到如此精悍又押韵的句子,你会怀疑它是假的,还是会过耳不忘、深信不疑?我相信大部分人在还没来得及质疑之前,就已经不假思索、同时毫不费力地把它记下来了。
——摘自果壳网《为什么押韵的句子听起来特别舒服?》
【文本二】
①押韵,也叫压韵、谐韵,是一种诗文创作的修饰技巧,即将韵母互相谐音的文字放在诗文固定的地方(一般在句尾),诗文读起来就十分顺口、悦耳,这种现象就叫做押韵。
②押韵是一种高效的信息组块策略——组块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信息加工成小的整体,方便记忆。诗歌句尾之间的押韵将内容和声音关联在一起,使我们能够用声音来记忆句子,减少了文字信息的陌生感,降低了认知难度,也减轻了短期记忆力的负担。
——摘编自百度百科
【文本三】
①在现实生活、语文教学中,应当怎样对待古诗词的读音争议?
②北京大学教授孙玉文认为,古音是古代一个共时的语音系统,今天的学者虽然可以根据语音发展规律构拟出古音,但是如果照此读诗,大多数人听不懂,反而丧失了语言基本的交流功能。而且历代读古诗文,其实也都是按照当时通用的读音来读的。所以,诵读古诗词还是应提倡使用普通话读音。
③在广州大学教授吴相洲看来,阅读古诗词使用古音还是普通话需要平衡把握,遵循两个原则:其一,韵脚部分,如需押韵可以照顾古音读法,声律坏了就不成为诗词。其二,不同音代表不同含义的字应读古音,如“一骑”的“骑”(jì),代表一人一马,读成“qí”意思就错了。
④韵律在文学表现中有其重要作用,比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每一句的结尾都有共同的韵脚的“an”,顺着韵脚的指引,我们能够发现,这种押韵使诗歌彰显出缠绵悱恻、迷蒙凄美之感,升华了整首诗的意境。
⑤吉林大学沈文凡教授认为,“唐诗宋词中所有读音都严格按照古音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沈文凡表示,重要的是让今人在阅读古诗文的时候能够体会到声律之美,领悟作诗在语音方面的规律。今人作诗可以押普通话的韵,但吟诵古诗时,押韵处要变读。“关键是要符合诗歌规律。中国留存了许多有文字记载的韵书,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一定要继承。”
——摘自《光明日报》文章《尊重韵味还是尊重标准——古诗词读音究竟怎么定》
【文本四】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乐府诗歌《敕勒歌》
1.综合以上文本,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斯蒂安•奥伯迈尔的研究告诉我们要精心设计和仔细聆听诗歌。 |
B.顺口溜之所以能绕开人的心理防线,其重要原因是它押韵。 |
C.押韵是在每一句的句尾用上韵母相互谐音的文字的一种技巧。 |
D.面对古诗词中的读音争议,文本三认为要遵循古音的读法。 |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