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现代诗诗论)
一般来说,我们阅读现代诗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诗歌的表现形式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造成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在形式上和谐呼应。
诗歌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更为精练优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陌生化”处理,表意更新颖别致。诗歌的意象是诗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读诗,要透过诗歌中的形象,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如果逐一去掉诗歌的要素,那么最后剩下的、不能再去掉的一定是情感。”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道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材料二(现代诗赏析)
中国结
余光中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
我的回答是苦笑。
你的年纪太小太小,
你的红丝线不够长,
怎能把我的童年,
遥远的童年啊,
缭绕也太细了,
太细那样深厚的记忆,
你怎么能缚的牢?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
我的回答是摇头,
说不出是什么东西,
梗在喉头跟心头。
这结啊,
已经够紧的了。
我要的只是放松,
却不知该怎么下手。
线太多,太乱了,
该怎么去寻找线头?
纵观余光中咏史怀古、咏古文物以及故国风物为题材的诗作,不难看出贯穿其始终的一个巨大情结——中国结。中国结就是中国情结,所谓情结,是指深层次的情感纽结。余光中有两首以《中国结》为题的诗作。余光中诗文选集中,有一本就以“中国结”命集。可以说,中国情结是余光中诗作的精魂。
余光中曾说:“无论我的诗是写于海岛或是半岛或是新大陆,其中必有一主题是托根在那片厚土,必有一基调是与滚滚的长江同一节奏,这汹涌澎湃,从厦门的少作到高雄的晚作,从未断绝。”透过余先生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一个海外文化人的殷殷家国之情。
材料三(现代诗阅读调查)
某中学九年级学生现代诗歌喜爱状况调查表
现代诗歌喜爱状况调查表
材料四(现代诗活动)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诗歌流派。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等一些特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曾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论。朦胧诗派以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芒克、牧野等为代表诗人。
闽地现代诗协会将于2023年12月下旬举办“精神的家园”朦胧诗专场诵读诗会,届时将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品味朦胧诗的魅力与意味。
1.根据材料一、二、四,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最重要的是抒发情感,这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 |
B.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的特征,是判断朦胧诗的标准之一。 |
C.朦胧诗打破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曾引起争论。 |
D.余光中以故国风物为题材创作诗作,舒婷则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 |
3.经调查了解,某中学学生“谈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的原因,是缺乏阅读现代诗歌的路径。结合材料一写出你的阅读建议。
4.阅读材料二阐述“中国结”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5.结合材料四和以下活动安排,写一封朦胧诗会的邀请函。
活动主题:“精神的家园”朦胧诗专场诵读诗会
活动时间:2023年12月20日14:30
活动地点:文化馆二楼409室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