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乙】 画堂春·寄子由① 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②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平野水云溶漾③,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鉴:铜镜。③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 |
【丙】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②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③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子瞻,即苏轼。齐安,即黄州。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辙到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弟兄俩载酒泛流,到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游玩。为了宽勉哥哥贬谪黄州,苏辙写了这篇游记。②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③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 |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
A.甲词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B.甲词中“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
C.乙词“晚湖净鉴新磨”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突出了湖面的明净。 |
D.乙词的上片以自在、轻盈的美好境界,烘托出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 |
(1)
(3)及其既
3.用“/”给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惟 其 无 愧 于 中 无 责 于 外 而 姑 寓 焉。
4.把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2)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5.摄制人员欲拍摄“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的画面,但对词句不甚理解,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为他们描摹一番。
6.为了让演员更好地呈现苏轼的内在气韵,请你依据甲、丙两处诗文,探究苏轼当时的心境,并做阐释。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