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身影
①外婆坐在灶间矮矮的凳子上,往灶膛里送稻草,我的背挨着她的背,两只小手玩着火柴盒里的蚕,或反反复复翻看一本小人书。外婆冲着灶膛的脸,烤得通红,额头挂满了汗珠。她手里的蒲扇总是伸到背后,不停地给我扇风。
②外婆早就驼背了,看上去显得更加矮小。她天一亮就开始忙,一直忙到天黑,忙得连直起腰的工夫都没有,我总觉得这造成了她的驼背。然而她走得飞快,摆动的双手就像划起来的小船桨。她在庭院里走,在小巷里走,在街市里走,像一团被风吹动的影子,轻盈地飘来飘去,永远停不下来。
③天一亮,她就把鸡笼里的鸡放出来,然后打开门楼的大门,阳光像水一样泼进院子。外婆驼着背的身子,被金色的阳光包裹着。外婆家的庭院不大,铺着的红砖早就变成青灰色,缝隙里长着毛茸茸的绿苔,外婆天天用笤帚扫。绿苔从墙脚一直爬到了墙顶,像是被外婆从地面赶到了那里。
④只有到了晚上,饭桌收拾于净了,灶台收拾干净了,一家人的衣服洗好晾起来了,外婆才在院子里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地舀上一盆水,使劲地洗去一天的汗渍和尘埃。忙碌一天后坐在院子里跟我母亲聊天,是外婆最惬意的时刻。闪烁的星星不知不觉移动着的月亮,像稔熟的邻居,像永不更换的舞台布景,陪着我们打发时间;外公割回来的青草里,昆虫唧唧地欢叫;栓在小厢房里的小牛犊,反刍的咀嚼声循环往复,让人昏昏欲睡。
⑤外婆对外公年迈的父亲——她的公公,很是孝顺。外婆总是买最新鲜最肥美的鲜鱼,清水煮熟,配上软米饭、切碎的嫩莱心、香浓的鱼露,摆放到老寿星面前的小饭桌上。米粒和碎鱼渣会落在他亮晶晶的长胡子上,守在一旁的外婆用毛巾轻轻擦掉。老人家一团白花花的胡子,颇有飞瀑直下的气势。没有晚辈的孝顺,老寿星哪来的怡然自得和气定神闲?伺候老寿星,外婆树立了标杆,家人外人都这么说。
⑥外婆的弟弟喜欢喝酒,常常借口到镇里赶集,拐进姐姐家讨酒喝。喝完酒,外婆担心他回家掉到运河里,总是留他多待一会儿醒醒酒,比如让他编编麻绳消磨时间,他编得七扭八歪,外婆却夸他手艺不错。他一走,外婆就把麻绳拆开,重新编好。
⑦外婆不识字,不会记流水账,一切都装在地脑袋里。外公挣的钱,一分都不留,出远门需要用钱,跟外婆要就是了;儿子该娶媳妇了,她准备体面的礼金,布置好婚床,操持好婚宴;三个女儿一个个出嫁了,她一视同仁准备好像模像样的嫁妆;大小节日目不暇接,需要什么外婆总是备好;亲戚邻居中谁有红白喜事,外婆都心里有数。
⑧每年入冬后,外婆都要准备过年的年糕。门楼间有舂米的石臼,外婆叫来我母亲帮忙。母亲拉着挂在屋顶的绳子,踩着石白翘板的一头,反复撞击石臼里泡好的糯米。“咚咚”的舂米声,填满了宅院。外婆驼着背,几乎趴在石臼边,木杵升起的每一个瞬间,她的手就灵巧地翻动一下石臼里的糯米,天衣无缝。外婆这个动作,一做就是半天。她的身影好像融化在这个场景之中。
⑨宅院里劳作的声响、雨声、风声,轻重缓急,若隐若现,一年四季各不相同,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日出日落,年复一年,日子就像小镇坡地下的小溪,清澈,平静,缓慢,悠长,永不会干枯。在熟悉的声响里,外婆的身影逐渐变得更矮,更小,动作也更缓慢。最后,不知是外婆带走了这些声响,还是这些声响带走了外婆( )
[注释]①稔熟,十分熟悉。
1.阅读②-④段,完成以下试题。
(1)第③段加点字“赶”,在文中的意思是
(2)联系全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2.阅读⑤-⑧段,依次梳理并概括文中的生活片段。
(1)外婆十分孝顺,她
(2)外婆
(3)外婆
(4)外婆善于教育,她带着女儿一起舀米准备过年的年糕。
3.联系全文,分析标题“外婆的身影”在文中的作用。
4.选择恰当的标点符号填入第⑨段结尾处( ),并阐述理由。
A.感叹号 B.省略号 C.句号
理由: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