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韧性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那文明的韧性又是什么呢?文明如光,文字如灯,文明的传承,特别是久远文明的延续,靠的是文字的传播。如果没有文字的出现,再优秀的文明也有可能中途失传。可见,文明的韧性需要文字这个载体。
②在我们地球村里有着诸多先进的文明和文字。在那古老的时代,古埃及有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有楔形文字,中国有汉字。但时间如同一块磨刀石,经过岁月的洗礼,很多古老的文字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它们毫无韧性,嘎嘣一下,粉身碎骨。而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流传了下来,中华文明的韧性没有被岁月这把“杀猪刀”割断,中华文明靠着韧性,延续至今。
③秦朝“书同文”让文明的韧性增强。中华大地上,曾经靠着结绳记事传承文明,但这明显“不给力”,最初出现是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之美。这段时间,中华文明或许谈不上优秀,但韧丝不断。为了让文字更加利于交流,一代雄才秦始皇开始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中华文明从此步入了动力强劲的快道,韧性从此更韧。
④文明的韧性体现为文字的演变之美。文字在演变的过程中,跟着中华文明的步伐,不断进化和发展,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汉字逐渐变成了美的艺术,成为三中华文明独有的书法艺术,它像一杯美酒,醇香浓郁,令人陶醉。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典型代表作品。里面的字,或端庄大气,青松挺立;或勾画了了,龙飞凤舞;或豕突狼奔,各具形态;或古朴笨拙,暗含哲理。
⑤文字的消失,就是对文明韧性的破坏。在日本进攻中国时,中国东三省被长期霸占,日本人深知中国文明的坚韧,居然对满洲国里的小孩,从出生起就改用日语教育,上学一律写日本文字,妄图实行语言霸权的奴化教育,幸好没有成功,否则中华文明由此割裂。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文明的韧性首先是语言的韧性,对语言和文字韧性的保护,就是对文明韧性的保护。
⑥值得庆幸的是,曾经“一统天下”的英语不再是世界唯一的用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喜欢汉字。随着中国文明韧性的增强,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纷纷设立。从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起,截至2019年,中国已在1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50所孔子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汉字誉满世界,表明中国文明韧性更韧、地位更高。
(节选自《美文》,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的中心论点是汉字誉满世界。 |
B.第④段论述的重点是:文明的韧性体现为文字的演变之美。 |
C.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通过日本进攻中国时对满洲国里的小孩进行日语教育与中国国内进行汉语教育相比较,有力地论证了“文字的消失,就是对文明韧性的破坏”。 |
D.“邓稼先,作为两弹元勋,却从未计较过自己的工资待遇,不计得失地为国效力”,能放在第⑤段的横线上作为论据。 |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