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沈从文
①昆明附近乡下跑马山举行的跑马节别具地方特色。这种盛会百货云集,百艺毕呈,不仅引人兴趣,也能长人见闻。对我这样的外乡人来说更加开眼。
②来自四乡载运烧酒的马驮子,多把酒坛连驮架就地卸下,站在一旁招徕主顾,用小竹筒不住舀酒请人品尝。上点年纪有点酒量的,
③大家主要兴趣自然在跑马,特别关心本村的胜败。可当时我对赛马兴趣不大,我只希望从那些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发现一点“秘密”——当时学术界漆器加工历史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唐宋人笔记中多以为“犀皮漆”作法来自西南,但是缺少实物取证。我对工艺美术有研究,就想趁机会在那些来自四乡装备不同的马背上,仔细探索一下究竟。结果明白不仅有犀皮漆云斑,还有五色相杂牛皮纹,正是宋代“绮纹刷丝漆”的作法。至于宋明铁错银马镫,这里更是随处可见。
④这些小发现,对我来说意义重大,“由物证史”的方法应用到研究物质文化史和工艺图案发展史,都可得到不少新发现。因此我在人马群中挤来钻去,十分满意。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认为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更有意思。
⑤在另外一个斜坡边,僻静而长满小小马尾松林子和荆条丛生的地区,到处有一簇簇青年男女在对歌,这可说是“情绪跑马”,热烈程度绝不下于马背翻腾。
⑥对调子的青年人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不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也唱其他故事,引经据典,贯穿古今。在场的多是内行,开口即见高低,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⑦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以及身边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赶马女孩子年纪大多不过十四五岁,她们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⑧有一次在龙街村子里听唱得最热闹的“金满斗会”。院子两楼和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本地其它好听曲子。声音极轻柔,合起来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
⑨这个唱法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此外打铁箍桶的工匠家属,小杂货商店的老板娘子,乡村土医生,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看来熟人真不少!老人们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照规矩传歌,要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
(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略有改动)
1.请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面图表的a、b两处。(每空不超过8个字)
2.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请说说第②段中加点短语的含义。
上点年纪有点酒量的,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的画线句。
声音极轻柔,合起来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
3.选文在写“唱歌”时,既写了来自四方的青年人、赶马女孩、“金满斗会”男女老幼等群像,又描写了跑马节上对调子胜出的年轻妇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强调自己是“外乡人”“客人”?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