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
今人为何要阅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指的是我国悠久历史中流传下来的古代典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那么,今天处在这样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古人的经典呢?
②首先,经典已走过历史,沉淀千秋,具有典范性。我国自古便有读经的传统,此处的“经”主要是指儒家经典,有“十三经”之谓。汉代设五经于学官,唐代增加为九经,后来又增加为十二经,到南宋再增加到十三经。可见这些儒家经典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道家和佛家的经典也不例外,如《老子》《心经》《金刚经》等。这些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无疑都经受过历史的洗礼和淘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
③其次,经典能超越时空,影响未来,具有永恒性。李白有两句诗,形象地阐明了经典的永恒价值:“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楚王当年放逐屈原,使得满怀报国热情的三间大夫,只能到泽畔做一个行吟诗人。然而,当一个时代成为烟云,专横跋扈的楚王不过一坏黄土而已,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却随其撰著的经典如日月一样经天纬地、万古不灭。
④所以,每一位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都应努力阅读那些典范且永恒的经典,如孔孟老庄、诗词歌赋、四大名著等。我们阅读经典,可以从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思想修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解决好“古”与“今”的问题,就能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将古人的思想精华融入今天的社会生活,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作者:王能宪,有删改)
【文本二】
深度阅读与网络奴隶
①在人们日益以触屏浏览取代苦读攻读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深度的认真的阅读呢?仅仅浏览,是视觉与听觉的瞬间刺激,容易停留在相对浅薄破碎的层面上。在急于求成的社会氛围中,已经出现了一批万事通、万事晓、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无推敲斟酌、绝无任何解析能力更无创意的平面信息性能人了。这对于中华民族“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深处意气平”的传统,实在是一个灾难。
②在今时今日,应该读什么类型的书呢?我用我的经历做以回答。九岁时候,我借阅雨果的《悲惨世界》,以德报怨的主教给予冉阿让灵魂冲击,使我认识到人性本存着无限美好;十来岁时,我对于《大学》、《唐诗三百首》、苏辛词等的狂热阅读与高声朗诵,让我体验到文学可以让人变得更雅训,可以带给我尊严与骄傲;十一、二岁时,新知书店的社会科学丛书,《论社会主义革命》《延安归来》等对我来说是吹开雾霾的强风,使我像冲浪一般驶向波涛翻滚的海洋;十八、九岁时,对于中外文学经典的沉潜:鲁迅使我严峻,巴金使我燃烧,托尔斯泰使我赞美,巴尔扎克使我警悚,歌德使我敬佩,契诃夫使我温柔忧郁,法捷耶夫使我敬仰感叹……他们都使我能坦然面对人生的任何艰难,使我能够走过风雨雷电,不惧惊涛骇浪。
③身处当下的触屏时代,获得信息越是便捷、舒适、海量化,越要认真读书,读费脑筋的书,才能不做网络的奴隶。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强调:坚持阅读,受益无穷。
(作者:王蒙,有删改)
1.两个文本都论述到阅读与网络的关系,它们的论点分别是什么,比较两文论点的不同之处。2.两个文本都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文本一第③段和文本二第②段的具体内容,评述举例论证的作用。
3.阅读以上两个文本,并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请你在作家王蒙的微博论坛上跟贴。
【链接材料】数字技术可能促使碎片化阅读的产生,但阅读的“深”与“浅”更多还是取决于阅读的内容。身处“读屏时代”,很多人依然可以坚持深度阅读,即使是阅读电子书,他们仍会对经典作品偏爱有加。数字阅读相关企业也正在努力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数字阅读产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数字阅读条件,让用户拥有更多深度阅读的机会。
![]() ![]() ![]() ![]() ![]() ![]() ![]() 关企业的新举措,触屏时代里我准备 |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