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国传统色彩是鲜活的,从本质上带有一种取之自然的生命力,是靠感官就能捕捉到的。
比如植物色中,传统颜色大多采用植物名称命名,譬如樱花、木槿、菡萏,然而牡丹独具一格,是以培育者的姓氏命名的。“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诗中的两个牡丹品种便分别来自姚姓与魏姓家族。
再比如“二目鱼”这个词,很多人以为是源自某种鱼的颜色,其实指的是《诗经》中马的颜色,据说这种马的两个眼眶有圈白毛,像鱼眼。观察和分辨马的毛色到这种地步,说明马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
当然,传统色彩不只源自具象的实物之色,我们还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下“天人合一”的意象之美,由此反映出中国人看待世界、追求愉悦的方式。
“玄”“纁”二色作为传统色的基本色,用来形容太阳初升与落下地平线那一刹那的天色,早几分或者晚几分看到的颜色便又不一样了,细腻到记录只有几分钟存在的天色,玄和纁成了中国传统色的重要角色,正是如此,帝王祭祀时穿上玄下纁的衣服,以此来表达中国人对天地的敬畏之心。
中国传统色彩不是虚幻的、被封存于神殿的“遗产”,而是回归于庙堂和民间的人间颜色。椒房是汉代皇后居住的温室墙壁颜色,“椒”指花椒,以椒涂室,取其温暖,基于花椒的属性,椒房有多子多孙的寓意,还有驱虫防蛀的功效,这都是爱护皇后的善意。
(摘编自《搜狐:中国传统色-故宫之春,故宫美学色彩分享》)
【材料二】
(摘编自《以色彩见中国――中国传统色彩风格影响力报告》)
【材料三】
中国传统色,火了。春晚舞台上,《满庭芳·国色》舞出了5种颜色,唱出了43种中国色,惊艳全场。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梅红、鞠衣、松花、丁香、麹尘、缃叶、沧浪、方亮、胭脂、缙云、福色、苏方……这些传统色就连名字,都美成了诗,美成了画。
今年春晚的创意类节目《满庭芳·国色》采用电影化的拍摄手段,通过“AR+绿幕”制作技术,演员赵丽颖化身“寻色人”在一号厅的虚拟空间里,行走在天地之间,寻找最美中国色。五位青年舞者以水袖、伞、扇子、花翎、剑五种传统器物的舞蹈语汇演绎,艺术化地呈现出中国人对传统国色的极致表达和美学追求。这是继去年春晚舞蹈节目《只此青绿》之后,央视导演组再一次将色彩与舞蹈结合的创新尝试。
(摘编自《央视网:寻觅千年国色给予文化自信绽放时代光彩》)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尤其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传统文化更具历史魅力、人文价值和传承热度,是一种被唤醒的、旺盛的文化需求,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精品文化的渴求与期待。
……
艺术+视听”、“国粹+科技”正成为“国潮”节目创新的突破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点、发力点,这深刻体现在多元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嫁接、舞台表演与电视媒介的融合、视觉影像与现实场景的交错,更体现在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的赋能等诸多方面。让体验感、代入感更强,使厚重、古朴、有距离感的传统文化、历史形象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使传统经典变得美轮美奂。
(摘编自《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国潮节目正当时》)
1.请你找出与以上调查报告材料信息A.植物色中,除牡丹以外,传统颜色大多采用植物名称命名。 |
B.帝王祭祀时穿上玄下纁的衣服,籍此表达中国人对天地的敬畏之心。 |
C.公众对中国传统色的兴趣点更多在于色彩本身的美术价值。 |
D.越来越多的国潮节目出新是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赋能的体现。 |
3.今年春晚国潮节目《满庭芳·国色》大火,请你综合调查报告的图表与文字,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