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喜讯】
①2019年9月,著名的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标志着由稻作农业孕育出的中华农耕文明在良渚得到实证。
②形成于5000多年前的良渚古城是早期城市文明的典型代表,填补了东亚考古史上城市文明的空缺。2017年,良渚古城宫殿区的池中寺遗址发现炭化稻谷堆积,保守估算,至少存有20万公斤稻谷。外城水利系统结构完整,蓄水、交通、拦洪、灌溉,功能齐全,为稻作稳产稳收打下了基础。
(《良渚文明》解说词,2022)
【考古链接】
①农业考古是考古学三大课题之一。稻作农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本世纪初,在浙江省“上山文化”考古中,陆续发现了1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充分证明上山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的重要起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上山遗址成功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特展中,一粒炭化稻米被放置在显眼处,这粒稻米在上山文化早期灰坑中被发现,其长宽比相对于野生稻要小,经研究,属于驯化早期的原始栽培稻。上山遗址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
②从文化基因的角度来讲,上山文化可以被视为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母体。从农业尤其是稻作农业文化的起源、延续和发展来看,三者可以被看成是一组递进的发展阶段,而以稻作农业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路径,最终奠定了由上山文化“最早的村落”走向良渚文化“最早的国家”这个区域文明的演进模式。
③中国稻作的主体是稍具粘性、颗粒比较短壮、比较耐凉的温带“粳”稻,这与后来在印度等地发展起来的热带稻类明显不同,热带稻种一般都是没有粘性细长粒的“籼”米。今日云南境内籼稻和粳稻的分布是垂直的,海拔1500米以下种籼,1700至2000米以上种粳,中间地带则籼粳交混。良渚史前稻完全属于粳稻型。粳稻由北纬30°以南逐步北上,漫及江淮之间的大平原区,这可由历史文献得到充分的证明,
④如今,水稻是世界上种植最广的作物之一,遍布世界五大洲,全球水稻年产量达7.5亿吨,60%的世界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水稻科学家,又把中华稻作文化提升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在全世界享有最崇高的威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华稻作文化还将继续造福世界人民!
(《文汇报》专题报道,2021)
1.请简单说明良渚稻作文化从何发展而来,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粳稻和籼稻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稻作现场】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②,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①兜鍪:头盔,士兵用以防护头部。巧妙比喻,暗示插秧如战斗。②唤渠朝餐歇半霎:渠,他。霎,一会儿。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休息片刻,先去用餐。③莳未匝:栽种还没有完毕。
3.与“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创设的稻作情境以及情感基调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宋·徐玑) |
B.秋雨几家红稻熟,野塘何处锦鳞肥。(唐·韦庄) |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 |
D.种稻盈田稻苗绿,愿云作雨雨我田。(元·陈泰) |
【粮食安全】
2019年10月14日,《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发布,党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1840年以来,无论从人均粮食占有量还是粮食供求平衡关系看,当前都是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最高的年代,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年产量为476公斤,大大超出400公斤的国际安全线。2017年稻谷每公顷产量为6916.9公斤,较1996年增长11.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0.1%。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但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内部来看,粮食产、销区域不平衡矛盾加剧。耕种的收益太低,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何提高小规模经营模式下的粮农收入是迈向高收入国家的世界性难题,我国目前正面临着这一“大国小农”难题。外部来看,当今世界粮食安全挑战依然严峻,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国际粮食贸易面临着地区冲突和单边主义的干扰,不稳定因素增加。因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2019)
4.请概述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不超过50字)5.【考古链接】中出现了“证据链”一词,请
6.“一粒小小的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晚年的袁隆平怀有更大的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再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请

同类型试题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y = sin x, x∈R, y∈[–1,1],周期为2π,函数图像以 x = (π/2) + kπ 为对称轴
y = arcsin x, x∈[–1,1], y∈[–π/2,π/2]
sin x = 0 ←→ arcsin x = 0
sin x = 1/2 ←→ arcsin x = π/6
sin x = √2/2 ←→ arcsin x = π/4
sin x = 1 ←→ arcsin x = π/2

